上工申贝张敏:刚柔并举,数控智能装备方有更大市场空间
从生产有着百年历史的“蝴蝶牌”缝纫机,到如今制造应用于汽车、飞机的皮革、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三维立体结构件的缝纫机器人等工艺装备,在董事长张敏看来,上工申贝这么多年唯一不变的,就是对企业变革的追求。
作为国内缝制设备行业历史最悠久、上市最早的企业,上工申贝已具有50余年的工业缝制设备生产经营经验。目前在全球缝制设备行业中,上工申贝在中厚料缝纫机、服装自动缝制单元、机器人控制的三维缝制工作站以及产业纺织品自动缝制、焊接和切割技术等领域具备了领先优势。
上工申贝起家于生产传统缝纫机,长期深耕皮革、服装等柔性材料加工制造及工艺技术领域,基于公司具备的程序控制技术,公司正在将智能设备主业从单一的柔性材料工艺向刚性材料工艺技术方面进行延伸。张敏说:“刚柔并举,数控智能制造装备才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借力资本市场 实现产业升级
既手握着“蝴蝶”“蜜蜂”“飞人”等我国传统老字号家用缝纫机品牌,又囊括了世界知名工业缝制设备制造商德国杜克普爱华、百福工业、KSL公司等,历经多年来的勠力发展,上工申贝的中高端产品竞争力十分强劲。对此,张敏表示:“来自资本市场的助力功不可没,每次融资都全部用于主业发展,并将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级推向新的高度!”
纵观上工申贝发展历程,“国际化”是其发展的题眼。1994年,上工申贝在A股和B股首发上市,成为我国缝制设备行业最早的上市企业,募资用于扩大高速平缝机和包缝机以及关键零件配套项目等。同时,公司引进了日本的产品技术和先进设备,迅速提升了国产工业缝纫机的层次,开始蓄力国际化转型。
2004年,上工申贝增发B股融资是公司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也是公司走出国门的开端。这一年,在民企和外企的夹击之下,公司面临着产品竞争力欠缺的困境,同时也出现了跨国并购的机遇。上工申贝敢为人先,决定收购当时深陷盈利困境的德国杜克普爱华公司,踏上国际化转型之路。在张敏看来,上工申贝受限于技术落后,而杜克普爱华的“没落”却在于没有跟进市场的东移。他的判断没有错,收购杜克普爱华之后,上工申贝凭借其深厚的技术沉淀迅速占领了行业的技术高地,路易斯威登、爱马仕、阿玛尼等一线大牌成为忠实客户,逐步走出了低端同质化产品竞争的困境,双双实现了扭亏为盈。
“我很感谢前任董事长,如果不是他们先完成了B股增发,我们也就没有资本走出去并购杜克普爱华。”张敏说,“既然接力棒传到了我手里,就要跑好接下来的赛道。”两代掌门人合力突破发展桎梏,保持战略稳定,为上工申贝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上工申贝增发A股融资,先后收购了具有150余年历史的老牌缝纫机生产商德国百福工业公司和掌握世界高端缝制技术的KSL特种机器公司,继续扩大并购版图,走好走远国际化转型之路。
目前,上工申贝在境内外已经拥有分、子公司30余家,在中国、德国、捷克及罗马尼亚拥有10家工业缝制设备生产工厂,销售子公司和经销商网络遍及世界各地。张敏颇为自信地说:“在走出国门的十多年里,我们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全球化资源整合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从全球布局来看,上工申贝呈现出“欧亚联动,资源共享”的格局,形成了高端的KSL、杜克普爱华、百福工业,中端的Beisler、Mauser、富怡,以及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上工宝石等金字塔式分布的多层次化品牌,构建了全系列高、中、低工业缝制设备产品链。
“全球化的布局与整合有助于公司实施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张敏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收购兼并,补充柔性材料工艺技术、完善产品产业链,构建跨越欧亚的产品制造梯度,健全统一全球市场的营销网络。”
2020年9月24日,公司定增申请获证监会核准批复。方案显示,公司此次募资项目仍然是聚焦智能制造主业,特别瞄准了高速增长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市场。
一体两翼布局 拥抱工业4.0
“想要一直勇立潮头很难,那就意味着要不断创新。”工业4.0时代号角已然吹响,张敏清醒地意识到公司必须不断精进专业技术、拓宽业务布局,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继续在行业内站得高、站得稳、站得久。上工申贝“一体两翼”的产业蓝图也在徐徐展开,“一体”即以缝制设备·智能制造为主,软硬并举,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从单纯设备供应商逐步向提供软硬件整套解决方案的“智慧工厂服务商”转型;“两翼”即借助电商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做大商贸物流板块,壮大消费品渠道和物流,为进军家用市场准备;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对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关键技术进行“卡位”投资和并购,服务“一体”。
对于公司主业智能设备的发展,张敏形容道:“我们不仅能裁缝衣服、皮具,更能裁缝‘汽车’‘飞机’,上工申贝已经是世界顶级的‘裁缝’”。上工申贝打破了缝纫机不过是“踩着踏板摇着滚轮”的外界固有印象,其产品的应用范围已突破了服装、鞋帽、家纺等传统产品的缝制机械市场,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环保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据张敏介绍,通过平台化和模块化设计,上工申贝已经研发出了为飞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汽车皮革内饰件和产业纺织品、风能叶片等加工的智能化缝纫工艺设备,下游客户拓展至汽车业的奔驰、奥迪、宝马等,以及航空航天业的波音、空客、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公司。
身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上工申贝积极为客户量身定制工业4.0应用解决方案。通过几年的努力,上工申贝的德国全资子公司杜克普爱华开发出了Delta系列数字化缝纫机和机器互联的Qondac智能化管理系统。今年7月份,上工申贝与霍尼韦尔在智能制造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要以科技赋能产品,更好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解决方案。对于此番合作,张敏表示:“霍尼韦尔在工业互联网技术及自动化解决方案上经验丰富,软件实力很强,我们则具有较强的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制造集成能力,硬件能力不俗。软硬件结合将更好地帮助我们拥抱工业4.0时代。”
在商贸物流领域,上工申贝同样有着不少看点。公司旗下的申丝物流是一家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无车承运人”运营模式为众多知名制造企业如格力、海尔等提供综合物流服务。近期,申丝物流与霍尼韦尔牵手合作,逐步推广拓展“申丝货运”网络平台供应与客户端的集聚规模。另外,该公司拟探索投资介入平台化冷链物流业务领域,扩大现代物流业务的盈利能力。
加码创新驱动 建设智慧工厂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这是上工申贝一直以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注重按照企业自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工,竭力避免重复劳动。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有偿交换,但内部不允许无序竞争。”张敏认为,这样的战术实施有利于实现企业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开发,为公司带来研发的高效率。
事实也确实如此。纵观上工申贝旗下子公司杜克普爱华及其捷克工厂,早在十多年前就在DAC电控系统和M-Type平台化、模块化中厚料机研发等领域成果显著;百福在牛仔面料自动缝纫单元的研发上表现突出;KSL则在轻质碳素纤维缝纫、3D缝纫和切割工艺自动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公司中外研发团队协作进行的工业4.0在缝制设备上应用的研发已取得初步成果。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上海市级研发中心,上工宝石被认定为浙江省级研发中心,上工富怡被认定为天津市级研发中心。
今年上半年,上工申贝先后建成了德国Bensheim研发试制基地、中国台州智能制造基地等,加码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智能缝制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
本次公司募集资金10亿元拟用于设立上海南翔研发及营销中心项目和特种缝制设备及智能工作站技术改造项目。据张敏介绍,南翔研发及营销中心的建立将大大增强集团本部研发实力,顺应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布局智能化单元、生产线乃至“智慧工厂”,推进企业技术升级。
“唯有创新驱动,方能勇立潮头。”虽然近年来汽车行业的调整以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上工申贝的业绩有所影响,但公司坚持“现金为王、伺机投资”的应对策略,定会很快走出低谷。对于上工申贝的未来发展前景,张敏坚毅的目光中透露出满满的自信。
作为国内缝制设备行业历史最悠久、上市最早的企业,上工申贝已具有50余年的工业缝制设备生产经营经验。目前在全球缝制设备行业中,上工申贝在中厚料缝纫机、服装自动缝制单元、机器人控制的三维缝制工作站以及产业纺织品自动缝制、焊接和切割技术等领域具备了领先优势。
上工申贝起家于生产传统缝纫机,长期深耕皮革、服装等柔性材料加工制造及工艺技术领域,基于公司具备的程序控制技术,公司正在将智能设备主业从单一的柔性材料工艺向刚性材料工艺技术方面进行延伸。张敏说:“刚柔并举,数控智能制造装备才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借力资本市场 实现产业升级
既手握着“蝴蝶”“蜜蜂”“飞人”等我国传统老字号家用缝纫机品牌,又囊括了世界知名工业缝制设备制造商德国杜克普爱华、百福工业、KSL公司等,历经多年来的勠力发展,上工申贝的中高端产品竞争力十分强劲。对此,张敏表示:“来自资本市场的助力功不可没,每次融资都全部用于主业发展,并将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级推向新的高度!”
纵观上工申贝发展历程,“国际化”是其发展的题眼。1994年,上工申贝在A股和B股首发上市,成为我国缝制设备行业最早的上市企业,募资用于扩大高速平缝机和包缝机以及关键零件配套项目等。同时,公司引进了日本的产品技术和先进设备,迅速提升了国产工业缝纫机的层次,开始蓄力国际化转型。
2004年,上工申贝增发B股融资是公司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也是公司走出国门的开端。这一年,在民企和外企的夹击之下,公司面临着产品竞争力欠缺的困境,同时也出现了跨国并购的机遇。上工申贝敢为人先,决定收购当时深陷盈利困境的德国杜克普爱华公司,踏上国际化转型之路。在张敏看来,上工申贝受限于技术落后,而杜克普爱华的“没落”却在于没有跟进市场的东移。他的判断没有错,收购杜克普爱华之后,上工申贝凭借其深厚的技术沉淀迅速占领了行业的技术高地,路易斯威登、爱马仕、阿玛尼等一线大牌成为忠实客户,逐步走出了低端同质化产品竞争的困境,双双实现了扭亏为盈。
“我很感谢前任董事长,如果不是他们先完成了B股增发,我们也就没有资本走出去并购杜克普爱华。”张敏说,“既然接力棒传到了我手里,就要跑好接下来的赛道。”两代掌门人合力突破发展桎梏,保持战略稳定,为上工申贝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上工申贝增发A股融资,先后收购了具有150余年历史的老牌缝纫机生产商德国百福工业公司和掌握世界高端缝制技术的KSL特种机器公司,继续扩大并购版图,走好走远国际化转型之路。
目前,上工申贝在境内外已经拥有分、子公司30余家,在中国、德国、捷克及罗马尼亚拥有10家工业缝制设备生产工厂,销售子公司和经销商网络遍及世界各地。张敏颇为自信地说:“在走出国门的十多年里,我们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全球化资源整合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从全球布局来看,上工申贝呈现出“欧亚联动,资源共享”的格局,形成了高端的KSL、杜克普爱华、百福工业,中端的Beisler、Mauser、富怡,以及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上工宝石等金字塔式分布的多层次化品牌,构建了全系列高、中、低工业缝制设备产品链。
“全球化的布局与整合有助于公司实施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张敏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收购兼并,补充柔性材料工艺技术、完善产品产业链,构建跨越欧亚的产品制造梯度,健全统一全球市场的营销网络。”
2020年9月24日,公司定增申请获证监会核准批复。方案显示,公司此次募资项目仍然是聚焦智能制造主业,特别瞄准了高速增长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市场。
一体两翼布局 拥抱工业4.0
“想要一直勇立潮头很难,那就意味着要不断创新。”工业4.0时代号角已然吹响,张敏清醒地意识到公司必须不断精进专业技术、拓宽业务布局,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继续在行业内站得高、站得稳、站得久。上工申贝“一体两翼”的产业蓝图也在徐徐展开,“一体”即以缝制设备·智能制造为主,软硬并举,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从单纯设备供应商逐步向提供软硬件整套解决方案的“智慧工厂服务商”转型;“两翼”即借助电商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做大商贸物流板块,壮大消费品渠道和物流,为进军家用市场准备;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对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关键技术进行“卡位”投资和并购,服务“一体”。
对于公司主业智能设备的发展,张敏形容道:“我们不仅能裁缝衣服、皮具,更能裁缝‘汽车’‘飞机’,上工申贝已经是世界顶级的‘裁缝’”。上工申贝打破了缝纫机不过是“踩着踏板摇着滚轮”的外界固有印象,其产品的应用范围已突破了服装、鞋帽、家纺等传统产品的缝制机械市场,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环保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据张敏介绍,通过平台化和模块化设计,上工申贝已经研发出了为飞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汽车皮革内饰件和产业纺织品、风能叶片等加工的智能化缝纫工艺设备,下游客户拓展至汽车业的奔驰、奥迪、宝马等,以及航空航天业的波音、空客、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公司。
身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上工申贝积极为客户量身定制工业4.0应用解决方案。通过几年的努力,上工申贝的德国全资子公司杜克普爱华开发出了Delta系列数字化缝纫机和机器互联的Qondac智能化管理系统。今年7月份,上工申贝与霍尼韦尔在智能制造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要以科技赋能产品,更好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解决方案。对于此番合作,张敏表示:“霍尼韦尔在工业互联网技术及自动化解决方案上经验丰富,软件实力很强,我们则具有较强的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制造集成能力,硬件能力不俗。软硬件结合将更好地帮助我们拥抱工业4.0时代。”
在商贸物流领域,上工申贝同样有着不少看点。公司旗下的申丝物流是一家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无车承运人”运营模式为众多知名制造企业如格力、海尔等提供综合物流服务。近期,申丝物流与霍尼韦尔牵手合作,逐步推广拓展“申丝货运”网络平台供应与客户端的集聚规模。另外,该公司拟探索投资介入平台化冷链物流业务领域,扩大现代物流业务的盈利能力。
加码创新驱动 建设智慧工厂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这是上工申贝一直以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注重按照企业自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工,竭力避免重复劳动。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有偿交换,但内部不允许无序竞争。”张敏认为,这样的战术实施有利于实现企业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开发,为公司带来研发的高效率。
事实也确实如此。纵观上工申贝旗下子公司杜克普爱华及其捷克工厂,早在十多年前就在DAC电控系统和M-Type平台化、模块化中厚料机研发等领域成果显著;百福在牛仔面料自动缝纫单元的研发上表现突出;KSL则在轻质碳素纤维缝纫、3D缝纫和切割工艺自动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公司中外研发团队协作进行的工业4.0在缝制设备上应用的研发已取得初步成果。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上海市级研发中心,上工宝石被认定为浙江省级研发中心,上工富怡被认定为天津市级研发中心。
今年上半年,上工申贝先后建成了德国Bensheim研发试制基地、中国台州智能制造基地等,加码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智能缝制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
本次公司募集资金10亿元拟用于设立上海南翔研发及营销中心项目和特种缝制设备及智能工作站技术改造项目。据张敏介绍,南翔研发及营销中心的建立将大大增强集团本部研发实力,顺应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布局智能化单元、生产线乃至“智慧工厂”,推进企业技术升级。
“唯有创新驱动,方能勇立潮头。”虽然近年来汽车行业的调整以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上工申贝的业绩有所影响,但公司坚持“现金为王、伺机投资”的应对策略,定会很快走出低谷。对于上工申贝的未来发展前景,张敏坚毅的目光中透露出满满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