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订单转移之痛:人力成本占比飙升超50%,产业链上行承压!
最新数据显示,前10月中国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增长34.8%,在这背后,包括印度在内的纺织品订单转移国内,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已经过去的金九银十,印度订单的回流确实给纺织业带来了一波暖流,在这波暖流的背后,有的企业大捞了一笔,而有的企业却更为雪上加霜。
已经不止一位纺织老板跟小编抱怨,因为缺工人,导致产能未能达到满负荷效果,影响订单交付。另一家生产厂家的负责人也表示工厂于近期才开始机器满开,上月因为工人问题,一个工厂只维持8成的开工,主要原因还是技术工人的缺失。
01 订单暴涨的同时,用工荒再次出现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位叠石桥家纺城的纺织老板发布的视频,大概意思就是说11月的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说明了二个事实:
1、抢面料已经结束了;
2、用工荒问题又来了!
其实早在10月行情猛然好转之际,“用工荒”问题就开始进入纺织人士的视野。
10月行情突然爆发,随之而来带动了尼丝纺、春亚纺、涤塔夫为主流的秋冬羽绒服、棉服面料的订单激增,一时间市场也出现了缺货、排队等货的现象,纺织老板迎来一年中行情最好的“蜜月期”,适销产品库存急速下降,个别坯布价格也水涨船高。
行情暴涨让生产企业一改往日减产、轮休的作风,开始满负荷生产。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工人来操作,可是由于前三季度行情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不少纺织老板为了削减开支,不得已执行减产放假、工资打折的操作,从而导致了工人的流失。
面对行情突然爆发,用工荒问题也就一触即发!
02 人力成本大幅上升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优势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但从2012年开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逐年提高。调查显示,东南沿海地区纺织厂工人工资集中在5000-10000元,中西部地区工人工资大致在3000-6000元左右。
“5年前公司的人工成本仅占20%,现在达到了60%。”江苏励强纺织品有限公司老板吴志祥表示。此外,员工不稳定,流动加速产生额外的费用等,也是该公司面对的难题。
他认为,之所以会上涨这么多,一方面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人口的下降,“比如说我们纺织行业,工作内容很辛苦,80后基本慢慢退下,90后不想做,00后就别想了”。
调查发现,尽管企业老板认为纺织服装业整体薪水已经不低,但是员工对此并不觉得很满意。
梁伟(化名)从事纺织行业17年,在福建工作过9年多,在江苏待过3年,之后在广州和汕头2年,做过挡车、管理和机修,目前在浙江做织布类的工作,负责掌控2台机器。工作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早晚轮班制,假期少,压力不小。
他表示,最初的工资只有4000多元,现在按月算,有9000多元,“一般工人看2台机器,基本工资都是7500元,但技术好的工人能2个人看6台机器,多出7500元,老板会适量给这2人加工资。”
尽管领到手的工资越来越多,但梁伟表示,“我做了这么多年,觉得工资没上去。工资上涨的同时,物价也在涨。”
邓健(化名)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从事纺织行业11年,目前在福建的纺织厂当落砂工,工资按计件算,保底1800元,做一两个月是6000元以上,“在纺织行业工作,工资比较稳定,只要上班就不愁没钱花,养家没问题。”
不过,他补充道,“工资虽然涨了,但物价也涨,挣得多花得也多。”
上涨的不仅仅是人力成本,还有原材料的成本。陈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前公司的人工成本大概在30%左右,物料成本为30%,现在人工成本超过50%,甚至达到60%,物料成本也在40%,所以现在的利润点能达到5%都很难,量比较大的还可以赚钱,提价也就难以避免。
人工成本不断提升,产品价格却提不上去,利润空间被压缩,导致纺织企业面临压力,目前来看国外转移的纺织订单能留存一些时日,但想长期留存困难重重。
03 纺织业升级转型痛点
人力成本高企,尤其是东部企业人力成本较高,这使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是从东部向中西部迁移,一个是从我国向东南亚和印度等地迁移。
此前以纺织业为主要行业之一的东部城市,很多城市的纺织产业在当地工业的占比都出现下滑。
比如,浙江湖州20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2.4亿元,纺织业51.6亿元;但到2019,当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916.9亿元,纺织业只有24.1亿元。在浙江绍兴市,纺织业为当地四大传统产业之一,但是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在纺织服装的多个子品种上出现下滑,比如2015年布的总产量为47.74亿米,到2019年布的产量为13.37亿米。
造成此类结果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受困于资金和成本压力,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一般来说,工厂可以招到工人,但无法招到有经验的师傅。同时,一些熟练工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较累,并不打算一直干下去。事实上,缺少高技术工人是整个纺织服装业乃至制造业的困境。
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员用人需求缺口较大;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中对普工和具有一定技术等级的劳动者需求与所增长。从需求侧看,41.4%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
另外一方面是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高端产品市场的成熟度还不高。广州灿萍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陈欢坦白,一般中小企业很难生产出高精端自动化制造的产品,主要卡在国内高端产品消费人群不够庞大,高端产品市场尚未成熟,“我们也没办法做出高品质产品,这个需要整个市场的推动。”
且机器更新换代特别快,一台机器的成本比较高,如果推进自动化,在原来工人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能上升10%-20%,利润点可以维持在10%左右。但如果使用老机器,则达不到上述效果。
目前来看,从国外转移的纺织服装订单可以“解一时之渴”,国内纺织服装业的长期发展,仍然要在高成本和高质量之间反复平衡,缓慢前行。
面对已经到来的11月市场,我们除了要把握住目前手上的市场份额以外,还要抓住时机、不断创新突破。
在已经过去的金九银十,印度订单的回流确实给纺织业带来了一波暖流,在这波暖流的背后,有的企业大捞了一笔,而有的企业却更为雪上加霜。
已经不止一位纺织老板跟小编抱怨,因为缺工人,导致产能未能达到满负荷效果,影响订单交付。另一家生产厂家的负责人也表示工厂于近期才开始机器满开,上月因为工人问题,一个工厂只维持8成的开工,主要原因还是技术工人的缺失。
01 订单暴涨的同时,用工荒再次出现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位叠石桥家纺城的纺织老板发布的视频,大概意思就是说11月的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说明了二个事实:
1、抢面料已经结束了;
2、用工荒问题又来了!
其实早在10月行情猛然好转之际,“用工荒”问题就开始进入纺织人士的视野。
10月行情突然爆发,随之而来带动了尼丝纺、春亚纺、涤塔夫为主流的秋冬羽绒服、棉服面料的订单激增,一时间市场也出现了缺货、排队等货的现象,纺织老板迎来一年中行情最好的“蜜月期”,适销产品库存急速下降,个别坯布价格也水涨船高。
行情暴涨让生产企业一改往日减产、轮休的作风,开始满负荷生产。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工人来操作,可是由于前三季度行情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不少纺织老板为了削减开支,不得已执行减产放假、工资打折的操作,从而导致了工人的流失。
面对行情突然爆发,用工荒问题也就一触即发!
02 人力成本大幅上升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优势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但从2012年开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逐年提高。调查显示,东南沿海地区纺织厂工人工资集中在5000-10000元,中西部地区工人工资大致在3000-6000元左右。
“5年前公司的人工成本仅占20%,现在达到了60%。”江苏励强纺织品有限公司老板吴志祥表示。此外,员工不稳定,流动加速产生额外的费用等,也是该公司面对的难题。
他认为,之所以会上涨这么多,一方面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人口的下降,“比如说我们纺织行业,工作内容很辛苦,80后基本慢慢退下,90后不想做,00后就别想了”。
调查发现,尽管企业老板认为纺织服装业整体薪水已经不低,但是员工对此并不觉得很满意。
梁伟(化名)从事纺织行业17年,在福建工作过9年多,在江苏待过3年,之后在广州和汕头2年,做过挡车、管理和机修,目前在浙江做织布类的工作,负责掌控2台机器。工作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早晚轮班制,假期少,压力不小。
他表示,最初的工资只有4000多元,现在按月算,有9000多元,“一般工人看2台机器,基本工资都是7500元,但技术好的工人能2个人看6台机器,多出7500元,老板会适量给这2人加工资。”
尽管领到手的工资越来越多,但梁伟表示,“我做了这么多年,觉得工资没上去。工资上涨的同时,物价也在涨。”
邓健(化名)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从事纺织行业11年,目前在福建的纺织厂当落砂工,工资按计件算,保底1800元,做一两个月是6000元以上,“在纺织行业工作,工资比较稳定,只要上班就不愁没钱花,养家没问题。”
不过,他补充道,“工资虽然涨了,但物价也涨,挣得多花得也多。”
上涨的不仅仅是人力成本,还有原材料的成本。陈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前公司的人工成本大概在30%左右,物料成本为30%,现在人工成本超过50%,甚至达到60%,物料成本也在40%,所以现在的利润点能达到5%都很难,量比较大的还可以赚钱,提价也就难以避免。
人工成本不断提升,产品价格却提不上去,利润空间被压缩,导致纺织企业面临压力,目前来看国外转移的纺织订单能留存一些时日,但想长期留存困难重重。
03 纺织业升级转型痛点
人力成本高企,尤其是东部企业人力成本较高,这使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是从东部向中西部迁移,一个是从我国向东南亚和印度等地迁移。
此前以纺织业为主要行业之一的东部城市,很多城市的纺织产业在当地工业的占比都出现下滑。
比如,浙江湖州20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2.4亿元,纺织业51.6亿元;但到2019,当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916.9亿元,纺织业只有24.1亿元。在浙江绍兴市,纺织业为当地四大传统产业之一,但是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在纺织服装的多个子品种上出现下滑,比如2015年布的总产量为47.74亿米,到2019年布的产量为13.37亿米。
造成此类结果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受困于资金和成本压力,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一般来说,工厂可以招到工人,但无法招到有经验的师傅。同时,一些熟练工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较累,并不打算一直干下去。事实上,缺少高技术工人是整个纺织服装业乃至制造业的困境。
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员用人需求缺口较大;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中对普工和具有一定技术等级的劳动者需求与所增长。从需求侧看,41.4%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
另外一方面是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高端产品市场的成熟度还不高。广州灿萍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陈欢坦白,一般中小企业很难生产出高精端自动化制造的产品,主要卡在国内高端产品消费人群不够庞大,高端产品市场尚未成熟,“我们也没办法做出高品质产品,这个需要整个市场的推动。”
且机器更新换代特别快,一台机器的成本比较高,如果推进自动化,在原来工人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能上升10%-20%,利润点可以维持在10%左右。但如果使用老机器,则达不到上述效果。
目前来看,从国外转移的纺织服装订单可以“解一时之渴”,国内纺织服装业的长期发展,仍然要在高成本和高质量之间反复平衡,缓慢前行。
面对已经到来的11月市场,我们除了要把握住目前手上的市场份额以外,还要抓住时机、不断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