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启示录:赋能数字协同
2020年“双11”,阿里巴巴旗下犀牛智造工厂(下称犀牛)首次参加,联合众多服装品牌成功实现48小时内完成接单→生产→交付的预售式按需生产模式。据接近犀牛的缝机行业人士介绍,自杭州+宿州两大产业园相继投产以来,“全员加班加点,生产线非常忙碌,设备全负荷运转,售后服务人员需每天蹲守,随时提供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
犀牛在生产环节所体现出的数字化及50%无人化,被看做是“新制造”的落地。而在2020年中国服装大会上,更是提出“服装已处在大转型、大变革时代之中,这场变革最主要特征,将从工业经济进入到数字经济的新时代”的明确论断。作为承接、实现服装数字化生产愿景的关键设备提供商,“数字工厂”需求侧与“智慧缝制”供给侧,达成了高度契合。
服装数字变革加速
犀牛通过跑通数据驱动,以数字工厂打造了“定制服装批量化”的快速反应新制造模式:系统自动下单、按需生产,最大程度减轻库存成本,改变了服装传统业态。此外,犀牛宿州工厂还被外界广泛解读为迈出向中小工厂共享开放探索的新一步,即数字工厂模式的输出和复制。
除了犀牛,全球疫情的影响,让服装产业数字化在2020年成为共性热点,并展现出更多可能性。中国服装大会提出,数字经济赋能中国服装产业,将深度改变生产方式。依托服装智能制造信息化平台,将促进从单一、固定的有限供给向多样化、精细化、定制化的有效供给加速迈进,推动服装行业实现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升级。
综合多家受访服装企业观点,未来数字化首先是让终端消费者体验数字工厂的便捷和迅速——设计师利用网络模块把设计表达在页面供消费者选择,下单后供应链能够迅速收集信息直接进行生产。其次就是生产可透视化、流程可视化,让所有人实时掌握订单进程。还有服装企业认为,数据化离不开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针对于各个端口、各个用途的数据化系统工具愈发成熟,接下来这方面的投入会爆发式增长。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已经加入到数字变革进程当中。作为占据全国总量1/3以上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纺织品服装贸易集聚和批发中心,珠三角产业集群中,以小企业、零售订单为主的外贸服装产业,自疫情期间快速对接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半数以上的企业,实现业绩由负转正甚至翻倍增长。
某服装负责人表示:“线下零售渠道远未恢复,但线上销售份额不断增大,这就导致采购商对于供应链端的需求产生变化:下单更谨慎,存货量少,更加碎片化、小而快。”订单越来越急、数量越来越小、返单率及生产效率越来越快、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单一爆品”越来越少等趋势,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珠三角服装企业主动去适应采购市场转变和零售模式变化,围绕小订单快发,布局柔性供应链、提高生产能力;提高数据化能力,线上展会举办、网上零售订单增加、直接原材料转型,都成为服装产业链数字化变革的具象表现。
响应数字协同
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变革对服装既有生产模式的改变,缝前、缝中、缝后等传统下游工序界限加速被打破,以快反通用型单机设备、单工序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为方向的需求有望递次释放,骨干缝企业已着手进行了备战。
杰克控股创始人阮积祥在参加浙江省“十四五”规划企业家座谈会时表示,杰克战略规划中的“未来业务”,将通过物联网设备、边缘计算能力、工业物联网平台的建设与发展,针对服装企业客户面临的痛点与需求,打造适应小单快反柔性生产的全流程数字化服装工厂。据悉,杰克未来将打造 C2M 服装智能数字化产业园区,满足消费者对服装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缩短消费者与制造企业之间的距离,实现服装快反智能工厂集群、供应链垂直配套、数字化运营平台。
上工申贝常务副总裁李晓峰表示,作为占据全球缝制技术制高点,为客户量身定制工业4.0应用解决方案的专业设备供应商,上工申贝集结了杜克普、百福、KSL等全球顶级产品和技术,并拥有QONDAC ELECTRONICS等专属系统。近年来,与众多海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了数字工厂、智能工厂的深度合作,在相关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年7月份,上工申贝与全球500强之一的高科技先进互联工业企业霍尼韦尔举办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致力于打造缝制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数据互联互通、产线自动平衡、设备维护管理、工业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等等,共同开启智能制造新时代。
衣拿董事长翁端文认为,从衣拿与犀牛的深度合作中,验证了吊挂作为起承各工序的衔接枢纽,在数字工厂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接下来,衣拿将进一步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通过跨行业合作等形式整合生产工艺所需资源。此外,衣拿投建占地128.9亩的智能园区建设,未来产能将快速提升,有能力为各需求层级的用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但必须看到的是,变革落地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磨合过程。有业内专家也提出疑问,“首先,中小型服装用户企业很难做到犀牛这样规模的投入;其次,实现各设备数据统采,短期内有很大难度;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的生产成本,比传统工厂要更高”。因此,在明确宏观发展方向的大前提下,广大缝企更应密切关注下游产业变革过程中用户的实时变化,在设备供给层面进行响应和满足。
浙江东部高端缝制装备产业园创始人林雪平表示,面对下游数字变革带来的市场机遇,行业同仁应理性冷静应对,以企业综合实力及发展规划为基础,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结合用户实际使用和购买习惯等需求点,追求新技术、新性能、新应用的落地和综合性价比,将实用性、适用性做到极致,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设备稳定、可靠,是实现所有可能性的根基。“要精准对标市场和用户,犀牛等金字塔顶层用户,会昭示发展方向、形成引领,但难以形成批量需求。唯有让更多用户切实享受到自动化设备在数字化变革过程中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才能真正打开海量市场空间”。
还应关注的是,新设备、新技术在普及前期,需要引导客户改变传统使用习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场景、新环境,从而实现设备效率的最大化。其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繁杂的工作,需要企业做好准备。
“快反”倒逼服务升级
如何把握机遇、赋能数字协同,成为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缝制机械产业面临的新课题之一,不仅整机企业需跟进关注,直接服务于一线的广大缝机商贸企业,同样要做出转变。
“杭州海诚重机与犀牛合作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设备经销商范畴,说是整体解决方案运营商都不为过”。海诚重机总经理屠彬表示,“从初始设计、到生产线布局、再到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在这些常规整厂规划服务的基础上,我们还提供了包括产业链资源整合、跨行业技术支持等更多增值服务。”
在率先开启数字变革试水的珠三角地区,服装企业产生的新需求倒逼缝机商贸企业寻求转型。据东莞祥兴针车梁俊杰介绍,用户的小单快反,反应在具体需求层面,就是要求供应商响应速度比以前更快:
“首先是订单交期非常短,机器要货都比较急;其次是要求设备尽可能一机多用、厚薄通吃,从专用设备转向简易的自动化设备,且前后道设备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第三,为在订单多样性前提下更好控制成本,用户减少了非缝纫工比例,也减少了零配件库存,这就使得供应商配送速度要更快;第四,售后服务更加看重专业性、及时性、有效性,要确保不因设备问题影响生产,对供应商综合服务能力,尤其新机型、新技术的掌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综合来看,服装数字变革过程中,广大缝机商贸企业一方面需要对设备行业最新的产品、技术、应用等建立起系统的数据库,做到实时更新、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下游生产工艺,尤其是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等先进生产工艺,在不同场景中的复制落地和应用升级。“只有整合更多资源,才能针对不同用户做到按需配置,真正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谋划“智慧缝制”
服装行业知名专家闻力生教授认为,“犀牛工厂是新制造,但还不能说是新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2018年提出实现智能制造的三个阶段,即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智能化阶段,并提出“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路径。从犀牛看,只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部分智能化特征,“服装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工厂,应该看到的是少人或者无人的加工产线和车间,‘机器人换人’才是服装智能制造的必然。”
多家受访缝机企业负责人也表示,犀牛在数据采集和应用层面确实成效显著,但实际生产环节中,缝制设备性能并未有明显提升或自动智能层面的突破。同时,缝机应用不只是服装数字工厂的核心支撑,对于家纺、鞋帽箱包、汽车、航空航天等诸多下游产业而言,智慧缝制均能提供关键的协同助力。“服装数字变革,将带来一定的设备需求。但从缝制机械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等待挖掘。”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陈戟表示,工信部、国标委最新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指南(2021年版)》明确,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包含设备、单元、车间、企业、协同的系统层级,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的生命周期,资源要素、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系统集成、新兴业态的智能特征等三大要素。上述要素,在协会制定的行业“十四五”科技路线图“强基工程、技术攻关工程、智能工厂示范工程”中,均得到具体体现和呼应。
陈戟秘书长进一步表示,近年来,在协会引导下,尤其在连续数届CISMA“智慧缝制工厂”主题的推动下,中国缝企围绕智慧缝制进行多种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果:上工申贝、杰克、标准、大豪、鲍麦克斯、衣拿等企业,构建基于用户生产实际所需的云平台系统体系,实现实时数据采集联通,为数字化、智能化奠定坚实基础;中捷、富山、IMB、琼派瑞特、澳拓美盛、乐江、威士、信胜、创加、川田、名菱、雅诺、精上等企业,在单机自动化甚至生产线自动化层面,实现机器换人甚至无人化的长足突破。
“支撑犀牛实现数字工厂落地,可以看做是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智慧缝制发展成效的一次‘小考’,从实际结果来看,中国缝企完全有能力、有底气,快速响应下游需求变化,赋能下游产业数字变革乃至智能变革转型。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缝机行业在践行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将通过与下游的深度协同,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新动能,凝炼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协会将一如既往的引导企业发展方向,协同助力产业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