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来:这才是中国制造的真实现状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占据了重要的经济地位。但未来面临新的国内外环境以及中国制造业自身可持续提升还将面对很多挑战。”3月27日,朱镕基之子、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在“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表示。
他谈到,我国制造业将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是面临国际形势的可能变化,制造业是一国最核心的基础能力,我们可以利用世界的供应链,但关键时刻还是要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制造。另外是来自人口增速放缓的挑战,劳动力供给增长减速,老龄化加快等都会对我们现有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压力。
他还强调,我国的产业体系还缺少一些系统科学的技术评估,需要建立一个比较体制化、长期化的讨论机制。不断反馈,不断调整,并提出新的关注方向。此外需更加关注市场规律,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有利于经济可持续性增长。
朱云来演讲全文如下:
我最近做了一个有关过去30年全世界经济主要情况的分析。我想首先给大家展示这张图,蓝色的曲线是我们过去30年的经济产值增长,黄色和紫色分别代表货币发行总量和债务总量。
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在2008年之后,这个世界经济与货币,蓝色和黄色两条曲线发生很大的分歧。或者反过来看,2008年之前二者发展比较均衡。经济在增长,货币总量也在同步增长,但2008年后二者增速差异越来越大。
当然,2008年开始是由于经济危机的突发因素,政府大力度参与、稳定经济可以理解。但随着时间不断延长,货币好像一直保持高增长。而经济增长却并没有如预期地提速。
实际上,我觉得前面讲到很多问题,如制造业的下降,其实可能也有这个金融环境影响。因为不断扩大的货币供应(亦即信贷扩张),往往会被用来增加投资新产能,挤压原有产业,出现过度投资等问题。
为什么要救助?因为企业或市场出现问题,但救得越多,有形之手干预越多,想救的却越不容易独立成长。范秘书长刚才也从更宏观角度讲到的,对此我深有体会,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且全世界都有这样的问题。
它的背景是什么?银行信贷不断扩大。因为政府在推动宽松,希望促进发展。银行扩贷,企业就更易实现更多新的投资机会。
但这有个经济学的道理,比如此前几年你投的某个项目,当时资金的成本7%-8%,现在降三个点,从个体角度来讲,新的同类投资更有竞争力,新投资也许马上会变成产值,政府也乐见其成。
虽然实际上行业总体过剩,但老产能的资本成本更高,竞争不过。新产能可能还会因为有相对更新的技术,更好的生产效率而产生一个时间后发的优势。
最近大家一直讨论政府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面图上展示了我国总能耗和总排放。对能耗的统计,根据化学分子式大概一吨标准煤的消耗大约是2倍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加了两个氧。中国现在正在积极树立清洁环境的意识,参与到全球大气治理体系中。
这是个全球问题,对我们实业又提出一个巨大挑战。刚才前面有嘉宾也讲了,让它少吃,但又要它跑得快是有困难的。降低消耗同时提高产业增长可能会不容易。
回顾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非常巨大,我们经济占全球比重从20年前的4%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18%,其中制造业是做了突出贡献的。
当前外贸的大形势还是稳定的,但未来面临的国际形势变化挑战可能很大。这种挑战也可能对产业结构有所冲击。从全球来看,制造业在70年代的时候还占全世界经济的26%,现在只有17%。
制造业逐渐下降伴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服务业占比的逐渐提高,制造业相对降低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我认为制造毕竟还是一个最核心的基础能力。至少要有足够的食品加工能力,这个是最基本的立国之本,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利用世界的供应链,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要看自己是否有能力独立完成制造。
首先劳动力的供给增长将变得更有限,其次达峰伴随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将影响总需求规模及结构,这些对我们现有的实体经济都可能产生巨大压力,包括房地产、以及地产链条相关的制造业等都会随着人口变化而受影响,毕竟人口是住房的基础。
进而,由于住房在当前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会传导人口挑战,进一步从各个方向影响到相关制造业。
我还想再强调一下,我们的产业体系还是要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技术评估,到底我们的制造体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技术依赖关系?什么是核心技术?它们的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核心的技术攻关领域应包括哪些?我们其他有可能选择的路线等等关键问题。
个人感觉这方面不够系统,也没有一个长效的机制。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需要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按新情况不断调整,需要建立系统的机制研究讨论。
另外产业提升也需要关注遵循市场规律。不能为了救急就不管基本的经济规律、成本、收入测算。要对未来市场的可持续化发展方向做扎实有效的调研,并进行一个深入系统的分析论证。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
过去觉得投资就是需求,但过去中国投资,重点是参与世界市场,那是因为咱们参与世界共赢,给别人生产的,大部分不一定是自己要用的。但是现在经济体量已相当大了,必须变成真正的以自己为主的经济循环了。
投资本身不是需求,最终市场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投资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而需要的一个必要成本。带着这样的概念去分析市场,就不难发现经济怎样发展才能持续持久。
即使极端假设,各方面环境恶化、市场更艰难,也需要辩证法看待问题。想救所有的企业,因为艰难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这时就需算一笔账。现在我们比20年前、30年前、40年前的自我调整能力还是大大加强的。
假如说受影响1亿人口,也就是1亿人口需要调整岗位的话,1亿人口平均基本消费2万/年,这与100万亿的经济体量比,可能还是可以承担的。如果把思维放得更开一点,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增长才合理,可能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问题。
老百姓的真实需求,从衣食住行到住房养老,到底需要怎样的规模和增长节奏,怎么来科学地计算设定经济总体目标,平衡人们生活的全面发展才是核心问题。
总而言之,能够让老百姓的生活无忧,还能不断有所提升,这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最好衡量和最终目标!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版权并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无法溯源的文章,我们均备注了来源;如文章视频、图片、文字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