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缝纫机进入千家万户
中国有句俗话:“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七十年代,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好转,随着缝纫机生产量增大,一般家庭,必备缝纫机,缝纫机进入千家万户。
我作为老三届初中生,1969年元月下放蒲圻山村,1970年10月招工进入武汉缝纫机总厂。总厂在关山,三千多职工,浩浩荡荡。可见,缝纫机市场很大。两个月后,我被分派到武汉缝纫机总厂台板家具分厂当工人。
当时,蝴蝶牌缝纫机、蜜蜂牌缝纫机,名声最大。但由于缝纫机市场大,武汉缝纫机总厂的大桥牌缝纫机也十分畅销。我作为武汉缝纫机总厂职工,也购买了一台。平时,补衣服改服装,缝纫机大显身手。当然,心灵手巧的,则自己买布裁剪,然后再用缝纫机制作自己喜欢的服装。
缝纫机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缝纫机的历史,对缝纫机总厂技术人员来说,并不陌生。1928年,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生产出了第一台44-13型工业用缝纫机。同年,上海胜美缝纫机厂也生产出第一台家用缝纫机。1949年以前,整个旧中国缝纫机产量很低,年产量不足4000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缝制机械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轻工行业对家用缝纫机实行了通用化、标准化,统一了设计图纸,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缝纫机生产企业不断增多,并根据需要开发了葵扇、医疗手术、羽毛球、自行车轮胎和帘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缝纫机。
据统计,截至1980年,全国共有缝纫机生产企业56家,分布在22个省、市。截至1982年,我国缝纫机的产量达到1286万台,居世界第一位。
到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和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缝制设备的产品结构在中低速工业缝纫机的基础上向着高速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电子、电脑技术也在缝纫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今天,随着人们经济条件改善,人们不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自己做不出品牌服装,干脆花钱到商场去买,于是,缝纫机开始淡出家庭。但人们依然怀念缝纫机,不能忘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我作为老三届初中生,1969年元月下放蒲圻山村,1970年10月招工进入武汉缝纫机总厂。总厂在关山,三千多职工,浩浩荡荡。可见,缝纫机市场很大。两个月后,我被分派到武汉缝纫机总厂台板家具分厂当工人。
当时,蝴蝶牌缝纫机、蜜蜂牌缝纫机,名声最大。但由于缝纫机市场大,武汉缝纫机总厂的大桥牌缝纫机也十分畅销。我作为武汉缝纫机总厂职工,也购买了一台。平时,补衣服改服装,缝纫机大显身手。当然,心灵手巧的,则自己买布裁剪,然后再用缝纫机制作自己喜欢的服装。
缝纫机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缝纫机的历史,对缝纫机总厂技术人员来说,并不陌生。1928年,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生产出了第一台44-13型工业用缝纫机。同年,上海胜美缝纫机厂也生产出第一台家用缝纫机。1949年以前,整个旧中国缝纫机产量很低,年产量不足4000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缝制机械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缝纫机的部件
20世纪50年代末,轻工行业对家用缝纫机实行了通用化、标准化,统一了设计图纸,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缝纫机生产企业不断增多,并根据需要开发了葵扇、医疗手术、羽毛球、自行车轮胎和帘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