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供应链之战”
01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开始进入调整期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仍然存在入门门槛较低、消费个性化、竞争激烈,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不高、国产品牌尚未形成强势地位等现象。传统服装行业存在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库存问题。如何搭建快速供应链,满足客户的需求,与此同时又不造成大量的库存一直是一个难点。从2015-2019年来看,我国纺织服装的库存金额呈现出整体提升的趋势,因此,解决纺织服装企业的库存问题,搭建完善供应链体系是提升整体行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2019年中国服装市场中前五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仅为8.9%,相比之下日本、美国分别为25.8%、16.1%,对比其他国家市场,中国Cr5和Cr10明显低于日本和美国,市场集中度不高,龙头效益不突出,难以构建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从现有的服装品牌占有率来看,目前中国服装市场占有率前两名的均为国外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而前十名中仅有安踏、海澜之家、森马集团和李宁四家中国企业。总体来看,我国国内服装大多被国外品牌占据,品牌效益不强。
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下服装行业竞争格局高度分散,国产品牌尚未形成强势地位。一方面原因是从需求角度,服装作为非标品,人们消费相对更为个性化;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国内市场中服装品牌尤其是国产品牌目前发展时间较短,多数品牌在营销、性价比、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尚未形成明显优势来抢占市场份额,因此行业集中度较低。
尽管目前纺织服装消费个性化、竞争格局分散,目前国内服装公司体量较小,但目前龙头企业总体占比不高,并且从国际经验来看,服装行业仍然有诞生大体量龙头公司的可能。
从日本服装行业来看,由于本地深耕的文化和设计基底,一般来说本国的服装品牌相对来说更加熟悉本国的业务市场,2019财年,迅销集团(优衣库母公司)本土收入占日本服装市场的13%,位居行业第一,而国外LVMH集团、阿迪达斯,耐克等企业占比日本仅仅2%-3%,刚好与现有国内市场占比份额类似。
另外,从出口环节来看,虽然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成衣出口国,但是中国成衣出口金额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5年的1759亿美元下降至今,市场份额已经从2014年最高的38.8%下降到2018年的31.3%,且从销量最新下滑速度看市场份额还在持续下降。因此,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国内品牌出海将会越发困难,越发需要加快提升国内品牌在品牌营销、供应链、市场引导等多方面的布局和创新,倒逼着我国供应链体系的发展和发展。
02
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链聚集,完善供应链体系
对于纺织服装企业生产制造环节而言,我国作为全球智能制造大国,已经具备了智能制造完整产业链优势,而就目前而言,过剩的产能、不确定性的需求市场、低效且不稳定的生产质量对经营不善的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挤压。在疫情的影响下,加速倒逼纺织服装企业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和柔性化生产,对于产能不够、智能化水平不高、数字化系统不完善的企业将会迅速被整合或者被淘汰,国内分散化的竞争格局将会向多点多级化的竞争格局演化。
例如SHEIN,国内跨境电商品牌,目标市场定于海外,积极开拓市场,获多轮融资,2012年以来营收迎来爆发式增长,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快时尚跨境电商公司。SHEIN地处服饰产业及国际物流发展相对成熟的南京,在制造端持续进行数字化改造,与各家合作工厂持续配合,逐步形成以SHEIN为核心的智能生产集群。所有代工厂和供应商均可使用MES工艺管理系统,对每个订单的各个环节实现实时和可视化的跟踪,从而控制生产效率,在强大的数字供应链生态下,SHEIN供应商的交货速度也远快于行业标准。
03
第三方平台加速纺服企业供应链转型
第三方平台介入服装制造行业,推动行业供应链升级转型,并提高服装产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服装品牌通过淘宝天猫的销量数据和消费者的及时反馈,依托于数据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补单来调整生产的款式。从品牌端和生产端均及时地响应了市场需求,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
对于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而言,难以通过规模化效益来降低成本,同样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捕捉能力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第三方平台的介入能够赋能中小规模的企业,在第三方平台上分解产能和市场需求,引导中小企业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和环节的部分转型发展,实现小批量、特色化、快速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