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和2035年远景目标》重磅发布!

根据新形势下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深入调研、专项研究,中国服装协会编制了《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和2035年远景目标》(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依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在分析总结行业发展现状及“十四五”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行业2035年发展愿景以及当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期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现将《指导意见》全文发布如下。
 
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
和2035年远景目标

中国服装协会
二〇二一年十月

服装业是创造美好时尚生活的基础性消费品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体现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创新型产业,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展国家经济、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服装产业围绕“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坚持“科技”、“品牌”、“可持续”和“人才”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之路,基本实现了服装制造强国的既定目标。行业发展愈加健康,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素质大幅提升,全行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服装行业开启时尚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崭新的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服装行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挑战。在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服装行业要厘清产业在新时代的方位与定位,明晰未来发展所肩负的任务与使命,凝聚起业内外发展力量,把服装强国建设推向新高度。

《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依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在分析总结行业发展现状及“十四五”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行业2035年发展愿景以及当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期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一、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服装行业获得了高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举构建起全世界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工业革命以来服装产业史上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国服装行业坚持创新发展战略,加快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产品供给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增长与质量、结构、格局相得益彰,基本实现了服装“制造强国”目标。

1. 产业经济稳定发展

“十三五”期间,产业体系优势和规模优势不断强化,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根据中国服装协会测算,2020年全国服装行业工业企业数量17万家,服装制造领域从业人数826万人,服装总产量约712亿件。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产量223.73亿件,实现营业收入13697.26亿元,利润总额640.44亿元,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3%和1.0%。2020年全国服装销售数量超400亿件,国内服装市场销售总额4.5万亿元。2020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网上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占实物网上零售额的22.27%。2016-2019年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依然保持5.8%正向增长,成为行业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2020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1374亿美元,占全球服装贸易市场份额达31.6%,高于主要出口国25.2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多元化推进,新兴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一般贸易出口比重由2015年的74.55%提高到2020年的78.02%。“十三五”以来,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稳固,为支撑世界服装工业体系平稳运行和推动全球经济文化合作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行业企业遵循国家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及全球服装产业发展大趋势,总体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时尚资源加速向东部沿海集聚扩展,服装产能向中西部及海外延伸拓展,形成沿海沿江沿线为主纵横交织的时尚产业经济带和要素流动更为有序、创新发展更为有效、可持续发展更为明显的国内外开放新格局。产业集群时尚高地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新技术、新文化、新业态持续出现,产业形态愈加鲜明、行业文化更加彰显,产业集群集成创新效应进一步形成。领军企业平台化发展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专项能力持续提升,“大而强”“小而精”企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产业协同日益增强,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行业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持续提升。服务型制造步伐加快,时尚化智能化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具有创造力的制造价值进一步凸显。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机制成为行业共识,产业加速从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有效推动着市场结构的持续优化。

3.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全行业基础研究日益活跃,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愈加广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走在世界前列。行业企业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单元机全自动上料和收料装置普遍应用,三维人体测量、服装3D可视化及模拟技术精准性大幅提升,机器人抓取及传送技术取得新进展,吊挂及带式智能衣片输送技术与自动缝制单元、模板缝制系统的集成应用全面推广。全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大幅提升,CAD、FMS、RFID等新技术行业普及率大幅提升,各类专用、智能化缝制设备使用率快速提高。“互联网+”技术应用加快,企业级数据中心、知识库、供应链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企业比例明显提高,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加快形成,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共享制造新制造范式持续演进。智能化制造取得积极新进展,以“智能吊挂系统+自动缝制单元或自动模板缝制系统+全自动立体仓储物流系统”为主的全流程自动化制造模式大量采用。服装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标准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时期,科技赋能加速推进,产业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这大大提升了科技贡献率,为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4. 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以来,服装行业持续完善品牌培育和推广体系,自主品牌市场认知度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行业形成了制造品牌、终端品牌和区域品牌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行业时尚设计原创能力明显提高,已经进入到主张原创设计、凸显中国特色的自主阶段。以专业机构、重点品牌、产业集群、专业院校为主体的流行趋势协同研究与发布机制初步形成,保障了流行趋势系统传导与价值转换。设计人才梯队有效建立,原创设计师队伍快速壮大。中国服装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持续增强,以多品牌、多业务布局为特征的服装集团日渐增多,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服装品牌中自主品牌占比85%左右。富含文化内涵的服装品牌迅速崛起,原创潮流品牌质量、设计、文化日渐成熟,占服装品牌消费比重已提高到15%。品牌企业对海外资源整合能力持续提升,从产品走出去、产能走出去,开始向品牌走出去和资本走出去迈进。“十三五”时期,我国服装品牌个性化、年轻化、时尚化进程加快,品牌市场渗透率全面上升,成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力量。

5. 商业模式加速创新

“十三五”时期,数字化时尚消费全面升级,市场新物种持续涌现,中国成为全球服装行业最为活跃的商业模式创新中心。移动网络催生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快速崛起,推动国内外两个市场一体化纵深拓展。服装零售领域人工智能渗透率大幅提升,时尚消费趋势分析、时尚智能搭配、营销文案生成等智能技术加快应用,数字技术零售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借助线上新入口和新界面,超级IP、短视频等新形态,O2O、C2M、B2C、C2C、B2B等新模式,实体店智能化、电子商务体验化双向融合的全顾客、全渠道、全时段、全链路、全数据的新零售模式正在立体构建,初步实现了产业价值创造模式的新一轮重构。服装行业商业业态创新多点迸发,网红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迅速兴起,场景经济、共享经济、新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品牌营销内容化、内容产品化特征十分明显,兴趣电商、内容电商、娱乐营销愈加活跃。虚拟技术驱动从“在线”到“在场”,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和新购物场景持续创新。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标准日益提高。“十三五”期间,商业模式开创性的拓展,强化了品牌与消费者链接服务,为激发和创造市场新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推动消费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社会责任建设积极推进

“十三五”以来,行业企业围绕国际合作、供应链协作与诚信体系构建,形成责任发展普遍共识,人本责任、环境责任与市场责任实践加快落实,行业多维责任共治的局面已经形成,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社会责任维度和内涵不断延展,中国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全行业深度推广,并且开始覆盖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工厂。企业工作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就业合法权益和发展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员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快速增强。环境责任不断强化,时尚气候创新2030等深入开展。企业用能结构持续优化,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有效下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旧衣资源化回收利用步伐加快。产业链责任发展不断加强,产业链诚信水平日益提高。绿色时尚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彰显,“绿色市场”和责任市场效应持续扩大。“十三五”期间,责任担当逐步纳入产业价值创造体系,绿色、透明、良善、共赢的行业发展生态逐步形成,可持续时尚价值新局面的开创,充分体现了产业时代的品格与品德,彰显了产业制造强国的新精神新面貌。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十三五”期间,尽管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客观地看,中国服装行业和国际先进时尚强国及我国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端制造能力需要提升。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不够,重大原始创新偏少,制造高端化缺乏坚实的行业支撑。企业长期战略聚焦能力及工匠精神仍显不足,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水平尚需提升,高端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的薄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文化创意能力亟待加强。以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时尚文化为代表的产业文化创新体系亟待完善,特别是对当代生活方式变迁的洞察与分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吸收和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当代化表达及中国时尚文化态度和主张的体现与构建,都亟待文化创造力的提升。加强文化底蕴和时尚原创能力,赋予产业新的内涵和价值,持续打造时尚主流的话语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文化引领力,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品牌价值创造力。

人才支撑能力存在不足。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制造方式、商业模式不断叠加,新技术、新业态、新机制不断涌现,行业人才结构和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行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及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只有持续推进多层次人才发展体系构建,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产业发展整体基础和水准。

协同创新需要持续加强。产业链之间协同效率低,未能有效无缝链接的现象较为明显,这制约了行业协同创新势能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有效发挥。产业链条融合具有现实的强烈迫切性,特别是通过企业组织方式从内在柔性延展到外部协同,与上下游、资源关联方建立起具有系统效率的共生关系,实现协同价值,可以有效推动整个产业集成创新体系的重构,大力增强和提升产业整体机能和综合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深化。可持续发展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价值观打造让世界更美好的企业,把社会责任、价值、信仰赋予在产品和品牌之上,并根植于企业文化、价值观和愿景之中,构建可持续时尚发展新体系,成就有温度、受尊重的企业,体现产业责任担当的时代价值,为全球服装产业商业文明创新做出贡献。

这些问题涉及到产业的多个层面和领域,既有产业多年积累的基础性老问题,也有新时期创新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着行业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亟待在“十四五”时期解决。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受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调整及全球疫情影响,部分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泛起,国际多边贸易体制遇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与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进入攻坚期深度交织,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但是作为完全市场化且富有创新基因的产业,我国服装行业整体机遇远大于挑战,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带动市场新需求。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可以有效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幅度加快消费升级的步伐,给产业发展注入市场扩容和变革的新动力,个性化、时尚化、更高审美、体验和价值化需求快速提升,必将为行业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创意、模式创新等方面全方位系统创新拓展了空前的新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消费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快速增强,消费市场对具有中国文化主张时尚的认同和追求快速增强,这对企业文化创意以及品牌话语权提升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支撑。

数字化转型释放行业发展新动力。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技术创新正以簇群化、融合化的方式加速涌现,深刻改变着要素结构、价值构成、产业生态,关键技术、核心标准、创新体系的创新发展,这为产业发展自主可控和未来空间提供了基本保障。特别是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化、资产化以及生产精益化、智能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深刻变革行业制造范式、商业模式、企业组织方式和链接方式,快速重塑企业形态、结构以及发展模式,催生行业企业新业态、新生态的更新与价值延伸,从而全面提升产业运营能力柔性化及资源配置水平,大幅度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发展效率与水平,加快实现服装产业在互联网新时代价值创造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全球服装产业发展面临新格局。在新经济发展条件下,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正在酝酿之中,特别是“一带一路”坚定前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都为我国服装行业提供了在新时代国际布局的全新机会。同时,作为拥有全球最好产业基础和产业资源的中国服装行业,通过新技术和新文化的充分应用延伸,最有基础和条件在全球服装行业格局中构建起全新的、更具竞争力的新优势,这为行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创造了历史性新机会。贸易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融合,开启新时代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内的多维度、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球产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战略性契机。

身处互联网时代,我国服装行业站在了攀登全球产业制高点的历史新起点,进入到着力引领全球产业变革、全面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大幅提升时尚话语权的新时期。以改革开放以来构建起的完备产业体系以及积聚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凭借中国消费市场结构性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稳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最有条件也必然会在数字经济时代承担起引领全球服装产业变革的历史使命。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守产业“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行业文化创造力、科技创新力和绿色发展力,构建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因脉络的时尚话语权,打造世界级服装品牌和产业集群,推进中国服装行业迈向世界产业链中高端,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二)2035年远景目标

2035年,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我国服装行业要成为世界服装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颠覆式突破,我国服装科技创新水平位列世界一流行列。构筑世界时尚话语权新高地,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产业集群,把中国服装行业建设成对全球有创造、有贡献、有推动的时尚强国。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深度推进,可持续时尚发展体系初步建成。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行业增长目标。“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保持基本稳定,服装行业增长方式加速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科技创新目标。“十四五”末,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各大品类智能生产线建设不少于10条。

品牌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服装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打造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重点培育3-5个具有全球时尚话语权的国际品牌,培育千亿级以上品牌价值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形成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重点形成服装产业绿色制造体系,突破一批废旧服装回收利用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服装纤维循环利用水平。

四、“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

面对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服装行业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时尚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增强行业原始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强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制造体系优势,完善提升价值链、创新链,大力增强企业新时期竞争力,形成科技、时尚、可持续融合发展的产业新生态,高效推动行业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打造行业新生态

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按照差异化特色发展的原则,推动国内外、东中西部产能合理布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通过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创建,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新生态,大力提升产业价值创造能力。

1. 稳步推进产业区域布局

高质量优化区域布局,立足国家发展战略,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抓住产业国际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合理规划和推进全球产业布局,有步骤有计划地促进国际产能的平衡与融合。围绕高新技术和智能制造发展大趋势,有序完善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建设,重点打造中国现代化制造新高地。在东部地区重点着眼于全球时尚文化、科技势能,加速集聚国内外时尚资源,优化提升创新链条,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为中心构建时尚新生态,着重打造1-3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服装时尚策源地。

2. 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经济系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为重点,系统优化制造流程和工艺,发展壮大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智能化定制生产方式,推进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形成产业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产业资源高效配置,鼓励企业原始性创新,提升行业集成创新水平,重点加快技术、产品、服务迭代,在创新引领、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把控全球价值链品牌、文化、创意等高势能环节,发展应用智能化、绿色化先进技术,提升文化创意和时尚设计能力,推动我国服装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3. 推进行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新技术为手段,集聚链接产业链资源,建设数字化、网络化联动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涵盖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快速反应能力,构筑产业链价值创造共同体。重点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集成创新能力、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企业,进一步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创新的专业分工体系与产业协作格局。推动服装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促进资本、知识、技术、文化有效互动。以时尚都市为中心,以大中小城市和重要城镇为节点,布局创建差异化时尚新空间。以构建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级服装产业集群为目标,强化产业链布局,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推动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新生态打造工程

1.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重点工程。围绕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建机制,研究世界级产业集群标准和要求,制定具体发展目标和差异化定位,确定重点任务,构建创新发展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提升检验检测、会展商贸、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优化完善科技、时尚、文化、品牌、人才等服务水平,助力中小企业整体提升发展。


2.时尚都市圈培育重点工程。依托时尚小镇及时尚都市建设,以时尚文化为特色,布局发展时尚链、创意链、产业链,加快科技、文化、人才、媒介等时尚要素汇集与创新,提升时尚消费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富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都市和时尚文化新地标。

3.价值链提升重点工程。立足于全球价值创新,基于消费升级新需求,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大力推动设计研发、优质制造、品牌打造等高价值环节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机制和集成创新体系,努力构建服装价值链。

4.现代服装制造体系打造重点工程。基于个性化市场需求,以小批量、短周期生产为目标,优化智能化生产整体方案,重点发展以建模仿真、立体编织、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技术,加快推动适时、灵活、便捷、快速响应的定制生产和服务型生产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构建以柔性化为特征的现代服装制造体系。

(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采用多方举措,加强内需供给体系建设,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中国服装行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1. 畅通国内大循环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内需市场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围绕消费升级趋势,从穿着场景、时尚美学、生态健康等方面提高品牌的消费体验,从工业设计、时尚创意、文化融入、人格表征等方面满足消费情感需求,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高品质生活。重点加强产品结构调整,适应健康、养老、运动休闲等消费新需求,开发健康舒适、绿色安全、易护理等功能性服装产品;注重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服装技术结合,发展智能穿戴产品;推动流行趋势研究和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围绕产品形态、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及消费体验等关键环节,优化和完善全产业链研发体系,提升产品时尚度和客户满意度。完善服装行业标准化体系,加强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数字经济时代消费安全。

2.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原则,优化国际产业经济合作模式,合理促进优质产能、工艺、技术输出,扩大引进国际优质产品、技术、设计和人才,加快形成共赢互补的国际合作新格局。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持续优化产品出口结构,不断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强化海外物流仓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鼓励品牌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设计机构、营销网络,促进品牌产品出口。支持企业立足于设计创意、品牌运营、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跨国并购合作,提升品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支持优势品牌和设计师参与国际展示,提升中国时尚原创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大国际商标注册力度,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衔接。建立健全行业预警机制,防范国际资本异常流动、数据网络安全、地缘政治以及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3. 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构建数字化市场需求挖掘分析系统,形成科学有效的智能化决策机制。适应消费变革的新趋势,加强与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跨界,强化与平台、社群、场景等新业态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商业新模式。实施新零售升级工程,强化渠道资源创新,加快推进实体零售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推动B2B、B2C、O2O等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与应用,升级优化分销体系。发展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扩大电子商务农村覆盖面,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

新格局打造工程

1.内需消费升级重点工程。顺应国内市场消费升级趋势,依照年龄、文化、圈层等细分原则,开展市场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及消费趋势专项研究,提炼和总结现代生活方式的特点,集结设计、研发、产品、商业等全要素,系统性把握消费变革的新需求。


2.服装消费体验推进工程。依托中国服装物联生态联盟,搭建服装消费体验应用平台,借助衣联网智能硬件和物联网技术,通过与上下游跨界合作,从智慧工厂-智慧门店-智慧家庭等维度,搭建服装从播、洗、护、存、搭、购、收的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体系、智慧生活体验式购买场景,输出应用服务,全面提升品牌消费价值。

3.国际合作推进重点工程。优化跨国合作交流平台,完善信息搜集和分析系统,开展产业国际投资及市场发展等研究,重点把握“一带一路”、RCEP协定建设新机遇,推动在东南亚、非洲共建合作产业园区,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标志性项目,推动国际产业合作。

(三)筑实基础发展能力 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构建与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相适应的柔性化组织体系和创新型人才发展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统化新优势,是时尚强国建设的基本保障和要求。

1. 推进科技进步

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加强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服装产业的融合,围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研发三维量体、三维设计、服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系统、智能自动裁剪、吊挂输送、自动模板缝制和成衣物流智能配送系统与装备,开发自动识别、自动抓取、立体缝制和织物拼接缝合的服装专用机器人等智能化服装加工技术。推进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装备广泛应用,提升服装CAT、CAD、CAM等技术及管理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加强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实现市场、设计、制造、物流、销售等各系统互联互通和智能管控。推动以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四基”建设,研究模块式智能协同缝制单元,建立由缝制设备、机器人及AI技术构成的智能协同缝制单元。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大幅提升行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产业由传统制造技术向数字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转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及基础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服装行业标准化支撑体系。

2.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深入推动企业组织结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发展,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柔性化、精细化、高效化。鼓励企业打造“小前端+大平台”的网络化组织结构,以企业内部多个价值创造单元作为小前端,和外部个性化需求保持对接,为各个单元提供后端服务管理、资源整合与配置,把企业组织打造成为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交互平台,提升组织效率。促进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改变原有的“金字塔”结构,减少企业内部组织层级,扩大管理幅度和范围,提升企业纵向信息传递通畅性。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科学管理工具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现代管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逐步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组织体系,形成时尚强国建设的产业组织优势。

3. 培育创新型人才

开展互联网时代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推动人力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围绕时尚强国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跨行业、跨产业、跨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在战略管理与决策、品牌运作与管理、公司治理、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企业家队伍,着重培育代表中国时尚、风格鲜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时尚设计大师,大力推动培育规模庞大富有匠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引进效率和效益。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畅通人才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流动渠道,促进创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实行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方式,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完善国际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充分开发国际人才资源。

新优势打造工程

1.服装消费品多功能化开发重点工程。按照“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新定位,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在持续提升服装产品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水平的基础上,协同产业链,重点发展抗菌防螨、阻燃、抗紫外、抗静电、导湿、抗皱、发热等系列化、多功能服装消费品,以及柔性可穿戴、环境自适应等智能服装,不断提升产品科技水平。

2.智能制造推进重点工程。基于5G、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新技术,重点突破高精度轻型机械手衣片抓取、传送、操作及缝制单元设备协同加工技术,研发服装设计、裁剪、缝制、仓储等智能模块化单元,推进智能模块化单元集成应用,实现大类服装主要部件无人化加工,打造服装智能模块化缝制单元集成生产线。

3.大规模定制推进重点工程。健全完善大规模定制领域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推进交互平台技术、模块化设计、便携式三维人体测量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服装3D可视化及模拟技术精准性和实用化,研究并应用服装3D虚拟现实技术下的设计与研发模式,实现定制全流程的数字化无缝连接。

4.工业互联网数据平台建设重点工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规模化+小微型”数据中心,开发服装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应用开发工具和工业微服务组件,并行推进设备级、企业级和产业链级应用,打造一批自主可控的数字化平台,以助力企业成本、质量及效益实现优化。

5.复合型人才培育重点工程。依托教育资源,优化跨学科专业设置,加大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及创新教育,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构建以产业为支撑、以企业为平台、以院校为载体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跨界思维的复合人才。

(四)推进时尚文化建设 提升产业新创造

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行业时尚生态,推进基于文化进步、创意引领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内涵式发展,以文化引领风尚,以创意重塑价值,以包容彰显个性,中国创意、全球设计加速形成中国服装业世界级时尚话语权。

1. 构建时尚文化体系

以世界多元文化为背景,梳理中国文化脉络,提炼中华服饰优秀文化内涵,结合当代艺术、科技发展属性与趋势,不断汲取和沉淀中华时尚美学精神,持续提炼意象、符号和语言,逐步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标识的时尚价值观和时尚价值体系。加强文化要素应用,强化中华哲学、东方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品文化中的技艺融合、资源转换与市场应用,提升产品和品牌文化内涵。特别注重把中华文化精神注入设计、研发、生产及营销,实现创意形式、创意内容的突破和创新,打造蕴含中华文化印记的品牌和产品。持续加强新时代中国服装工业精神传承与再造,构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积极创新的劳模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生态文明的绿色精神、艺技融合的美育精神为代表的产业新文化。打造以市场承诺为表征,生活态度鲜明、时尚品味独特、审美情感共鸣、精神高度认同为目标消费者所眷念和信仰的品牌文化。构建以终端消费价值为导向,富有网络效应联动发展、协同创新的产业链生态文化。营造时尚文化创意舆论氛围,提高全民服饰文化素养,提升消费时尚文化社会认知,倡导健康、时尚、文明的消费文化,以辐射、影响和引导消费,为时尚强国建设注入系统性文化新动力。

2. 提升文化创意水平

打破行业界限,加快融合时尚商业、影视、运动、健康等全文化时尚生态,重点形成文化艺术与时尚跨界融合的新格局。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以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设计为基本方法,充分挖掘线上线下生活与工作场景,加速形成市场流行趋势、消费需求挖掘、时尚创意设计的新机制和新路径,形成互联网时代即时快速且可预测可验证的智能化设计创新体系和衣着解决方案,提升创意设计的精准性服务能力。打造人工智能时尚设计平台,研发人工智能时尚图案设计、色彩趋势应用分析工具,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在流行趋势预测、创意设计、消费研究中的应用。提升服装时尚设计管理水平,推广产品开发创新管理等先进设计管理工具,优化设计流程、提升创意水平。加快服装设计关键环节与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协同研发,建立健全行业设计规范和标准体系。支持设计人才创办服装设计工作室,支持企业设立服装设计中心。鼓励企业革新设计创新机制,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装设计龙头企业和品牌。

3. 推动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健全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强化企业能效提升、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提升,推动企业向生产清洁化、能源高效低碳化、水资源高效化、工艺绿色化方向加速演进,推动行业可循环经济持续发展。实施行业绿色制造工程,鼓励采用智能化技术装备和厂房绿色设计,引导重点服装产业集群和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强化全产业链系统化、定量化、规范化的绿色评价和环境管理,建立健全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到再制造体系,形成具有生产清洁、绿色发展等特点的产业新生态。深化人本责任,深入推进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支持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劳动者幸福感和获得感。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进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与支持,真正把企业社会责任全面纳入行业价值体系和创新体系,培植产业持久成长能力,打造负责任的时尚强国新形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政策解读和科普宣传,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消费理念,推动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新创造打造工程

1.东方美学研究重点工程。深入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以中外美学比较研究为基础,多维度开展时尚美学的当代性跨界研究,挖掘中国传统时尚文化元素及背后的时尚精神和能量,梳理总结现代时尚美学的基本构成、发展特点和应用框架,形成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内涵的东方美学体系。


2.设计人才建设重点工程。集聚融合市场、科技、文创等专业服务资源,优化创新创意服务体系,实施服装“中国时尚大师”塑造计划。发展众创空间、创客平台等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构建设计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培养具备多元文化跨界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锐设计师。启动  “中国时尚大匠”塑造计划,培育一批体现新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服装大工匠、工艺美术大师。

3.设计产业链云平台创建工程。围绕设计师及品牌运营痛点,集聚财务、贸易、广告、策划、展览、文创等专业服务资源,打造一批服务于设计师创新创意创业发展的一站式综合平台。重点围绕国家级、省级服装设计中心建设,发展一批设计产业链云平台,为设计师链接市场和供应链,向设计师提供无缝对接服务。

4.产业链诚信重点工程。以企业管理诚信建设为重点,借助区块链新技术,完善产业链诚信体制和价值体系,建立健全保障行业诚信建设的制度和行为规范,研究形成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诚信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诚信奖惩机制,推进诚信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五)加快时尚品牌建设 造就行业新价值

持续推进终端品牌、制造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高、时尚消费引领能力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优质品牌。通过大幅提升终端品牌的时尚力,进一步扩大跻身世界服装产业第一梯队的制造品牌规模,发展壮大一批世界级区域品牌,高质量构建对全球时尚发展具有引领力、创造力和贡献力的品牌体系。

1. 提升制造品牌

以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为方向,以创新创意、工艺提升、质量管理为重点,推动高资本、高技术、高人才等先进产业要素向制造环节集聚,持续提升制造发展质量和水平,打造一批创新引领、竞争力强的现代服装时尚制造新族群。适应消费升级趋势,跟踪市场消费动向,明确制造和产品定位,拓展原创思路和市场敏感度,提高产品安全和质量意识,扩大先进纺织材料、绿色制造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服装领域的创新应用,开发具备高品质、多功能、智能化服装消费品,推动服装产品升级。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产业配套的优势,完善从纤维原料到服装产品的协同快速研发体系,加快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差别化、多功能材料的研发创新,提升产品集成创新水平。强化产品售前售后快速反应和服务水平,做好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建设,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2. 提升终端品牌

进一步优化品牌战略发展理念,加强新时期生活方式研究,挖掘潜在空白市场,立足于消费心智开展品类创新,推动品牌个性化发展。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明确品牌差异化定位,持续提升品牌内涵,打造独特的客户消费价值,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挖掘市场潜在需求,鼓励品牌构建市场私域流量池,优化市场服务与沟通链接方式,提升消费者产品决策参与度,构建和优化与市场共建品牌的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基点重构时尚价值链条,加强流行趋势预测、时尚创意设计和精准数据营销,优化数字化品牌集成创新体系,打造品牌发展新势能。加强东方文化研究与挖掘,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美学内涵和国际流行趋势,提升服装时尚创意和产品设计水平,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明显的“国风服饰”品牌以及富有文化特色内涵的中国自主品牌。积极探索跨界合作,创新终端零售形态,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盈利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服装自主品牌。

3. 提升区域品牌

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以及部分都市产业圈和新型时尚产业园区,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构建完善产业链生态,加大培育区域品牌力度。基于区域时尚资源要素特征,以可持续化发展为原则,推动区域品牌合理化布局,加强区域品牌差异化定位和规划,重点打造一批富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品牌中心和文化高地。以建设时尚强国为目标,推动区域品牌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行业企业原始创新及集成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区域品牌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开展区域品牌国内外宣传与推广,提升区域品牌美誉度与影响力。加强区域品牌形象维护力度,建立规范集体商标使用与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区域品牌试点建设,推进创意设计园及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加强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区域品牌综合发展水平。

新价值打造工程

1.“国风服饰”品牌培育重点工程。加强中华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立当代礼仪着装规范和设计准则,构建礼仪服饰文化体系和推广体系。重点开展“国风服饰”品牌发展理论、价值标准和评价及消费着装指南等当代化研究,实施优质“国风服饰”品牌培育计划,强化市场引导及内生动力挖掘,推动“国风服饰”品牌健康有序的发展。


2.品牌竞争力体系化评价重点工程。基于科学化、国际化、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完善制造品牌、终端品牌和区域品牌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服装品牌竞争力评价工作,形成品牌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态势。基于品牌竞争力评价结果和问题不足,开展品牌发展对标活动,为品牌竞争力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指导。

3.时尚品牌传播重点工程。利用服装博览会、时装周、“中国品牌日活动”等公共服务平台,借助新技术渠道,组织开展服装直播日、品牌消费节活动,加强对自主品牌宣传推介。重点建立具备专业深度、客观公正、辐射面广的新型时尚传播和舆论导向体系,讲好中国服装“大师、大事、大牌”故事,做好中国创意文化名片。

五、“十四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时尚氛围

提升服装行业国家战略地位,从社会层面强化时尚价值认知,形成社会时尚文化创意的氛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服装行业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快服装产业载体建设,打造服装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服装特色小镇、服装产业园等,推动服装块状经济向时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引导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和社交平台等多种媒介对时尚文化、时尚事件以及时尚品牌进行客观报道,及时准确传播中国服装品牌时尚观和时尚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民族品牌,向世界讲述中国品牌故事,提升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支持举办服装展、时装周等活动,凝聚中国时尚价值新力量,推动时尚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养成。

(二)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推动构建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政策体系。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环节,推行“一站式”政府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让企业办事更为方便快捷。深化市场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引导社会优质资本进入服装产业领域,鼓励企业模式创新。建设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严厉打击对时尚品牌、创意设计涉及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切实加强对服装企业与设计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发挥好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强财政、金融对服装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重点支持设计研发、科技进步、大型时尚活动、人才培养等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推进税制改革,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鼓励创设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金融机构根据服装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服装企业探索开办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扶持发展优秀的服装设计企业、品牌营销企业等。支持符合条件的自主品牌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支持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服装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加强人才保障

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及专业院校联动,完善实用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加强时尚创意、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注重跨学科、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完善覆盖范围广、多层次的时尚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时尚教育体系。鼓励社会机构开展时尚创意人才再教育和专项短期培训。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支持行业开展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评定工作。推进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传承工匠大师技艺与精神,培养技能工匠型人才。鼓励企业以项目合作或管理策划等方式,面向全球引进高端技能和设计人才,提升企业技术工艺和创意设计水平。

(五)发挥行业组织平台作用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各类标准和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市场监管、资格审查、资格认证、统计分析等工作。鼓励行业组织以大数据为手段,打造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智慧服务中心,链接政务链、商务链、服务链,生成融合发展的企业圈,为行业提供企业诊断、解决方案等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同时分类搭建信息、设计、研发、品牌、培训、检验检测、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