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JACK,C6包缝机,电脑缝纫机维修资料下载
杰克JACK,C6包缝机,电脑缝纫机维修资料下载
注:中国一直是出口大国。以前熟悉的是“服装、家电和家具”,被称为外贸出口“老三样”。如今出现了“新三样”,电动汽车、光伏和锂电池。2023年一季度合计出口2600多亿元,同比增长67%,增量超过1000亿元。这份成绩单背后反映了中国外贸怎样的变化和趋势呢,2023年5月20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对话》栏目,邀请企业家和专家进行了解读。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
《对话》栏目主持人:靳强
企业嘉宾
李东辉:吉利控股集团CEO
刘静瑜: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CEO
高纪凡: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专家
林雪萍:上海交大中国质量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梁 明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
新三样出口大增,是全球产业格局大变化的一个信号灯。新能源受到各个国家地区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个重新确定全球能量秩序的过程。德国激进,它的天然气很昂贵,但依然关闭煤电厂、关闭核电。
德国是一边倒,而美国则是两边摇摆,因为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既得利益集团太强大了。而且,美国是传统能源的出口大国。美国出口产品的前五名,就是成品油、原油和天然气,另外两个是飞机和芯片。有意思的对比是,中国忙着出口新能源,而美国忙于出口传统能源。这种产品的互补性,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有着强大的内在逻辑性。快速脱钩,为什么会很难做到?就是因为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非常需要中国的制造能力来填充工业空心化的部位。
再来看不同能源的生产方式。以化石为代表的能源是从地里面挖出来;而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则是从工厂里造出来的。从全球分工对比来看,中国的机会来了。从自然资源禀赋看,中国是一个多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油气都高度依赖进口。而新能源是“制造出来”,那这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所以我们就把新能源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出口的巨大优势。
但这次整个全球格局的变化,还不单单是新旧能源之间的转换,它还把另外一个巨大的市场卷入进来,那就是交通。交通开始走向深度电气化,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提前来到了拐点,这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想象。所以能源的变革,带来交通的变革;新能源,带来电交通。
能源、交通的巨大变革,会主导未来的经济秩序。而中国制造抢占了先机,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光伏,引爆了中国沉淀二十年的能量;而中国在电动汽车的布局,也有十五年的大量投入。
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非常具有前瞻性。中国市场,则通过设计而被空前激发,形成了良好的成长性。前赴后继的企业家,则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把市场推向极限。
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单一市场的成长性和冒险企业家的穿透性,形成了新三样大力发展的根基。
当中国企业在构建能源新秩序的过程中,出大汗;而跨国企业还在旧秩序停留太久,榨干油。而就在当下这样一个时刻,两种秩序走到了一个交叉点。中国的积累,开始大放异彩。这就是新三样出口大增的基本逻辑。
老三样,是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人们购买各种服装、屋子里各种家具、看着的电视,这些都是生活的刚需。
而新三样,则是一个完整的能源交通方案,它也是闭环的。光伏和储能(包括电池储能),可以成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而汽车则是一个最佳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移动电站。
可以说,“新能源、电交通”,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增长。
此次对话的三家企业:吉利的电动汽车、天合光能的光伏组件和中创新航的动力电池,天生就是一家人,一个供应链的命运共同体。新三样的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振荡、互相增强的关系。这是未来产业格局的铁三角。
这种一体化的关系,为能源与交通的未来,确立了一个长周期的趋势。全球才刚刚站在这个趋势曲线的起点上。而中国开局起跑非常有利。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打了一个产能时间差,而其他国家措手不及。
现在中国就需要将这种优势保持下去,但不利因素也有很多。
当前外贸看上去有些需求不振,但也逆转了新能源秩序的大趋势。当前,还有一种很强的“算力需求”正在加速。如果2012年的神经网络是一次人工智能复兴的序曲,那么当前最火爆的ChatGPT则大大引爆了“算力无极限”的能量。但暴力计算的算力,都是以慷慨的电力为代价。未来人工智能所消耗的算力能占据全球消耗电力的一半,只有光伏和储能才可能有效应对。
“光、储、算、车”这四驾马车相互作用,成为下一个长周期的主导性力量。
地缘政治风险,也是相当大的不利因素。因此敏锐的企业家,需要花更多的精力,用全球化视角去观察它的潜在风险,提前进行应对的准备。同时,要建立一条新的供应链,也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最后,也可能效率很低。
真正值得担心的,是中国企业需要时时反省自身的打铁功夫是否够硬。中国取得成功的方式,能否照搬出去?在中国的很多工厂,对有纪律的劳动力的依赖度是非常大的。庞大的产能,很多是靠加班加点的“人海”服务所完成。但在欧美这些国家,这些人海战术就无法实施。安全性、认证、用工,都要按照欧美的规则。
人们对一个成长事物的期望,往往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新三样大热,可以认为中国新三样初步跳过了一次龙门。但在国际化的大江大湖里,挑战还是巨大的。是否可持续增长,这需要经历“鲤鱼变成龙”的自我成长、内功修炼的进化过程。
光伏产业的成长曾经跌宕起伏。上一个爆发周期是在2010年前后。由于原材料多晶硅依赖进口,而市场又主要在欧洲。这被称为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企业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使得第一代很多光伏企业家最后都跌落江湖。
这让人难免会想到,新三样是否会重蹈光伏当年的覆辙?
应该说,一个产业发展到10年以后,就会开始变得成熟。就像人一样,渐渐有了自己的记忆,不会老是犯幼稚的错误。
当年的光伏,应该是冒险家的乐园。企业家对光伏产能的波动性周期,认识不足。那个时候,光伏产业还不知道原材料硅晶,可以是吃人的大宗商品。
而后来倒下的光伏巨头,都是被库存给绊倒了,现金流跟不上去。可以说光伏周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道卷的绊马索。
然而,现在不同了。最大的市场,最大的制造能力,都在中国。
中国在2022年,光伏装机容量大约90吉瓦,占比全球40%(230吉瓦);动力电池装机容量大约300吉瓦,占比全球60%(共500吉瓦);电动汽车销量约600万辆,占比全球1000万辆的六成以上。
看动力电池,尽管锂资源70%以上靠进口。但是中国大量公司在做布局。浙江华友钴业,2003 年就开始在刚果布局。这都20年了。还有青山控股,2008年就在印尼开始购买镍矿。尽管当时这些产业,并没有针对现在的电动汽车或者动力电池,但新三样的发展,明显受益于这种疆土的开拓,这也说明:
要建立一个有韧性、抗打击的供应链,一定要在全球去配置资源。
现在的产业特点是“原料、制造、市场,三头在内”。这种格局,使得整个产业,具备了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现在,虽然锂矿资源的价格波动很大,但企业仍然能够将其消化。这意味着,一个制造大国的发展,就需要这种供应链的大手笔布局。
而且,企业家也成熟起来。光伏第一次崛起的时候,有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冒险敢赌胆子大,风险意识薄弱。而现在的光伏和电池产业,大都是沉稳的企业管理风格,对企业长周期的发展,有着更好的认识。中创新航在快速跃升到中国动力电池第三名的位置上,采用“稳定扩产”的产能方针,正是一种稳健的表现。
很显然,龙头企业在供应链的布局上,已经比上一个光伏周期的布局更有前瞻性,更有链主地位的综合考量。整个行业抗风险的能力,自然也跟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去年开始,美国、欧洲都出台了很多保护本土制造的法案。这些法案体现了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的趋势,通过提供补贴和减税,要求企业生产基地放在本土。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其实也只有一条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当前供应链大分流局面下,中国制造面临着“再出海”局面,它需要通过“集成供应链”出海,同时也在甄别风险中的动态发展。
如果新三样看的还不够清楚,那么“旧三样”的电视情况,可以给人更多的启发。
中国生产了1.4亿万台电视。中国只有不到4000万台的需求量。美国每年有5000台电视需求量。
2019年中国出口彩电占美国进口彩电市场份额超60%,墨西哥占比30%;而到2022年,墨西哥出口彩电提升至60%,还有10%来自越南。中国出口彩电占美国进口彩电市场份额,只有20%以内。
然而,中国制造也完成了布局,海信和TCL在这里有巨大的工厂生产电视,出口美国。中国电视,继续实现了曲线出口。实际上,跨国公司都是如此开展全球业务。例如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厂家韩国三星,在墨西哥就拥有它产能最大的工厂。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一场系统性的“再出海”战略,正在呼之欲出。
中国以前最熟悉的产品输出,正在迎来新的内涵。以前出口的产品,已经是被定义过的。而新三样产品,由于处于领先位置,因此面临着一个重新定义产业的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单价,已经从五年前的3500美元,到现在的2.3万美元,本身已经经历了巨大的提升。吉利领克的插电混合动力,就主要是面向西欧市场。2022年领克销售18万辆,近4万辆都是出口,近60%都是电动汽车。而极星、SMART则主要出口欧美,也是对纯电产品接受度最高的国家。但对于东南亚而言,小批量、油耗低则是主流,传统车和混合动力车需求度更高。吉利在马来西亚推出的品牌“宝腾”汽车,都是进行过重新设计以适合本地的使用特点。同样,在海外市场,天合光能作为海外销售额占比60%的企业,要致力于打造全球品牌,必然要跟当地需求紧密结合。同样,中创新航的储能产品发展也非常迅速,对于个人用的户储,大量都在欧洲、澳洲和北美,这都需要对本地的方式有着很好的观察。
在重新定义产品的同时,也需要重新定义制造方式。中创新航将电池材料的设计与制造结合在一起考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池制造工艺。这些创新都会带来产品上的竞争力。
然而,为了应对全新的局面,供应链出海,已经成为提高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方式。2022年年底,中国四家光伏受到了美国商务部的反规避调查。为了应对美国的关税,中国光伏企业把最后的组装厂放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然后再进行出口。但现在这种“曲线出口”的方式,也受到挑战。由于它的供应链如电池片是来自中国,而类似银浆、玻璃、背板等辅料也是来自中国。这都引起了美国商务部的警惕。可以说,美国对中国制裁的手术刀切口是狭长而深入,已经开始针对性地转向了供应链。而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只有供应链集成出海,才能应对这种挑战。
宗申摩托有70%的销售都在海外,在泰国也有工厂。但它到泰国建立摩托车厂时,会发现没有配套厂商。在泰国本地为本田配套的供应链,往往不会提供使用,或者成本价格很高昂。一个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得重新去建立供应链。可以从本地,也可以从中国带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至关重要。因此,现代生产服务体系,也要同时跟随出海。
需要有丰富的服务制造的体系,才能为制造业保驾护航,让能打的勇士企业家,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我们最缺乏的意识。供应链出海,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产业公地作为共同支撑。
中国的工程机械除了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欧洲市场也落地生根。无论是三一重工,或者徐工,都收购了德国工程机械品牌。例如三一收购的德国大象(普茨迈特)的品牌,运行一直很好。但是,工程机械行业非常依赖租赁这种业务。而中国在当地的银行,对工程机械支持很少,而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业务如贷款。但优秀的企业需要的不是贷款,而是租赁金融业务。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卡特彼勒,租赁业务就非常好,跟银行业务鱼水相融。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之龙出海之后,很多手脚是被捆绑的。只要建立现代生产服务体系,伴随蛟龙上天入海。那才能更好地建立竞争力。
识别风险,不要光盯着国外设置的障碍,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也可能是风险的组成部分。汽车轻量化离不开一体化压铸。而国内有十余家上市公司,都齐刷刷地出现在墨西哥,迎接新一轮电动汽车投资热。中国动力电池厂家,也都在全球各地设立工厂。那么中国制造也需要有积极的政策,配套“再出海”战略。
这其中,制造规则的输出,也非常重要。理论上,一个国家掌握了产能,就掌握了规则。对于新产能,尤其如此。但目前看来,新三样在定义标准,定义评价体系这一方面,还需要尽快补上。国内一家头部的动力电池厂有50多种型号。这一点,对于企业其实也非常不利。企业各家工厂的产线之间,不能互换,这就很容易造成产能浪费。而且,它对上游装备也非常不利。上游机器制造商,疲于应付各种类型的新产品,而无法静心对机器做更好的优化。
反观德国,尽管在汽车、电池双双落后的情况下,大众汽车依然进按部就班地行了电芯标准的定义,期待主导未来动力电池标准。
应对这些挑战,都需要有一种现代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包括行业智库、咨询服务。这意味着中国出海作战方式一定要修改。从单兵作战,改成“合成营”的方式。“合成营”是军事作战改革的一种里程碑。以前打仗,作为基本作战单位的营,是没有炮火,没有工兵,那是总部才有的。但有了合成营,炮兵和工兵都下放到营部,就拥有强大的机动性特点。现代生产服务体系,就是一种合成营。
中国需要“合成营”的生产服务体系,系统性建立“再出海”的供应链综合作战能力。
发达地区一方面在电光锂“新三样”方面高度依赖中国,另一方面也在通过政策和技术壁垒,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这让人在思考中国产业的不可替代性,是否足够高?
可以说,追求不可替代性,是一种狭隘的市场思维。它未必要出现在优秀企业的战略清单里。中国新三样并没有追求不可替代性,也没有寻求去限制别人的发展。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再出海”制造,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将领先一步的优势,锻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次企业要在全球当链主,就是跟高手过招,就要玩出新高度。要主动跟国外企业,形成供应链缠绕,无法分离。
一家国外电视台拍摄的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全球各个贫穷地区的孩子们都是怎么翻山越岭去读书的。在阿根廷、墨西哥等路况特别不好的山路上,颠簸着一辆辆“金领结”标志的车。这就是美国通用雪佛兰。然而,除了标志,这辆车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其实都是来自广西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而这里面的电线电缆,就是由河南鹤壁市的一家制造商,在柳州设立的工厂所提供。这就是国际供应链组合的胜利,它规避了很多规则的壁垒。中国制造元素,借船出海,不动声色地出现在海外的各个角落。那么,上汽通用五菱,这六个字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再出海”的内涵。它是由上汽集团、美国通用和柳州五菱集团联合建立的股份公司。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跨国股权混改的公司制度。它可以借助这种身份,在全球市场,跟日系车、跟德系车的汽车进行争夺。而它赢回来的产值,就是上海的、广西的、河南的,还有很多其他地区都是受益者。
同时中国制造,也要善于总结经验,要跟优秀企业去取经,将中国制造的骨头,融入到发达国家的肉里去,骨肉相连不分离。中国的跨国企业的并购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天合光能收购英国的光伏电站,收购西班牙的光伏支架。吉利的国际并购早已为人所熟悉,收购沃尔沃、收购路特斯汽车等,极大推动了中国汽车的全球化进程。
同样,联想集团,它在海外的销售额占比达到78%。这真的是惊人的数字。而且它的制造产能,90%是在中国大陆。这种“制造在内、销售在外”的品牌发展,是中国制造非常需要的一种形态。而联想要去覆盖全球180个国家地区的渠道,这里面会一次次地掉进去多少坑。这些坑就是隐蔽的地雷阵,后面的人会继续掉进去。如果把这些坑,都罗列出来,中国企业哪怕避开这些坑的一小半,那也能确保领先的优势。
很显然,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联想集团的全球化知识,都可以成为中国新三样为代表的制造“再出海”的参考指南。
对比一下,以减少浪费为目的的“精益制造”模式,风靡全球。它最早是来自丰田汽车的制造实践。但日本将这种生产方式的文化,进行了“国有化”,成为日本国家的制造标签。整个日本的国家制造,都因为一家汽车的生产方式而获得受益。
将一个企业的知识,变成一个行业的经验;将一个行业的经验,变成一个国家的能力。超越企业的体验,成为国家财富。
这将是中国制造锻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外贸“新三样”带来的新制造的启发。
《对话》栏目主持人:靳强
企业嘉宾
李东辉:吉利控股集团CEO
刘静瑜: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CEO
高纪凡: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专家
林雪萍:上海交大中国质量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梁 明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
图注:嘉宾与主持人合影
新三样何以出口大增
新三样出口大增,是全球产业格局大变化的一个信号灯。新能源受到各个国家地区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个重新确定全球能量秩序的过程。德国激进,它的天然气很昂贵,但依然关闭煤电厂、关闭核电。
德国是一边倒,而美国则是两边摇摆,因为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既得利益集团太强大了。而且,美国是传统能源的出口大国。美国出口产品的前五名,就是成品油、原油和天然气,另外两个是飞机和芯片。有意思的对比是,中国忙着出口新能源,而美国忙于出口传统能源。这种产品的互补性,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有着强大的内在逻辑性。快速脱钩,为什么会很难做到?就是因为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非常需要中国的制造能力来填充工业空心化的部位。
再来看不同能源的生产方式。以化石为代表的能源是从地里面挖出来;而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则是从工厂里造出来的。从全球分工对比来看,中国的机会来了。从自然资源禀赋看,中国是一个多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油气都高度依赖进口。而新能源是“制造出来”,那这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所以我们就把新能源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出口的巨大优势。
但这次整个全球格局的变化,还不单单是新旧能源之间的转换,它还把另外一个巨大的市场卷入进来,那就是交通。交通开始走向深度电气化,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提前来到了拐点,这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想象。所以能源的变革,带来交通的变革;新能源,带来电交通。
能源、交通的巨大变革,会主导未来的经济秩序。而中国制造抢占了先机,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光伏,引爆了中国沉淀二十年的能量;而中国在电动汽车的布局,也有十五年的大量投入。
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非常具有前瞻性。中国市场,则通过设计而被空前激发,形成了良好的成长性。前赴后继的企业家,则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把市场推向极限。
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单一市场的成长性和冒险企业家的穿透性,形成了新三样大力发展的根基。
当中国企业在构建能源新秩序的过程中,出大汗;而跨国企业还在旧秩序停留太久,榨干油。而就在当下这样一个时刻,两种秩序走到了一个交叉点。中国的积累,开始大放异彩。这就是新三样出口大增的基本逻辑。
光储算车,四驾马车的可持续增长
老三样,是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人们购买各种服装、屋子里各种家具、看着的电视,这些都是生活的刚需。
而新三样,则是一个完整的能源交通方案,它也是闭环的。光伏和储能(包括电池储能),可以成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而汽车则是一个最佳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移动电站。
可以说,“新能源、电交通”,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增长。
此次对话的三家企业:吉利的电动汽车、天合光能的光伏组件和中创新航的动力电池,天生就是一家人,一个供应链的命运共同体。新三样的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振荡、互相增强的关系。这是未来产业格局的铁三角。
这种一体化的关系,为能源与交通的未来,确立了一个长周期的趋势。全球才刚刚站在这个趋势曲线的起点上。而中国开局起跑非常有利。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打了一个产能时间差,而其他国家措手不及。
现在中国就需要将这种优势保持下去,但不利因素也有很多。
当前外贸看上去有些需求不振,但也逆转了新能源秩序的大趋势。当前,还有一种很强的“算力需求”正在加速。如果2012年的神经网络是一次人工智能复兴的序曲,那么当前最火爆的ChatGPT则大大引爆了“算力无极限”的能量。但暴力计算的算力,都是以慷慨的电力为代价。未来人工智能所消耗的算力能占据全球消耗电力的一半,只有光伏和储能才可能有效应对。
“光、储、算、车”这四驾马车相互作用,成为下一个长周期的主导性力量。
地缘政治风险,也是相当大的不利因素。因此敏锐的企业家,需要花更多的精力,用全球化视角去观察它的潜在风险,提前进行应对的准备。同时,要建立一条新的供应链,也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最后,也可能效率很低。
真正值得担心的,是中国企业需要时时反省自身的打铁功夫是否够硬。中国取得成功的方式,能否照搬出去?在中国的很多工厂,对有纪律的劳动力的依赖度是非常大的。庞大的产能,很多是靠加班加点的“人海”服务所完成。但在欧美这些国家,这些人海战术就无法实施。安全性、认证、用工,都要按照欧美的规则。
人们对一个成长事物的期望,往往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新三样大热,可以认为中国新三样初步跳过了一次龙门。但在国际化的大江大湖里,挑战还是巨大的。是否可持续增长,这需要经历“鲤鱼变成龙”的自我成长、内功修炼的进化过程。
今日的不同
光伏产业的成长曾经跌宕起伏。上一个爆发周期是在2010年前后。由于原材料多晶硅依赖进口,而市场又主要在欧洲。这被称为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企业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使得第一代很多光伏企业家最后都跌落江湖。
这让人难免会想到,新三样是否会重蹈光伏当年的覆辙?
应该说,一个产业发展到10年以后,就会开始变得成熟。就像人一样,渐渐有了自己的记忆,不会老是犯幼稚的错误。
当年的光伏,应该是冒险家的乐园。企业家对光伏产能的波动性周期,认识不足。那个时候,光伏产业还不知道原材料硅晶,可以是吃人的大宗商品。
而后来倒下的光伏巨头,都是被库存给绊倒了,现金流跟不上去。可以说光伏周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道卷的绊马索。
然而,现在不同了。最大的市场,最大的制造能力,都在中国。
中国在2022年,光伏装机容量大约90吉瓦,占比全球40%(230吉瓦);动力电池装机容量大约300吉瓦,占比全球60%(共500吉瓦);电动汽车销量约600万辆,占比全球1000万辆的六成以上。
看动力电池,尽管锂资源70%以上靠进口。但是中国大量公司在做布局。浙江华友钴业,2003 年就开始在刚果布局。这都20年了。还有青山控股,2008年就在印尼开始购买镍矿。尽管当时这些产业,并没有针对现在的电动汽车或者动力电池,但新三样的发展,明显受益于这种疆土的开拓,这也说明:
要建立一个有韧性、抗打击的供应链,一定要在全球去配置资源。
现在的产业特点是“原料、制造、市场,三头在内”。这种格局,使得整个产业,具备了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现在,虽然锂矿资源的价格波动很大,但企业仍然能够将其消化。这意味着,一个制造大国的发展,就需要这种供应链的大手笔布局。
而且,企业家也成熟起来。光伏第一次崛起的时候,有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冒险敢赌胆子大,风险意识薄弱。而现在的光伏和电池产业,大都是沉稳的企业管理风格,对企业长周期的发展,有着更好的认识。中创新航在快速跃升到中国动力电池第三名的位置上,采用“稳定扩产”的产能方针,正是一种稳健的表现。
很显然,龙头企业在供应链的布局上,已经比上一个光伏周期的布局更有前瞻性,更有链主地位的综合考量。整个行业抗风险的能力,自然也跟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合成营,再出海
去年开始,美国、欧洲都出台了很多保护本土制造的法案。这些法案体现了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的趋势,通过提供补贴和减税,要求企业生产基地放在本土。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其实也只有一条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当前供应链大分流局面下,中国制造面临着“再出海”局面,它需要通过“集成供应链”出海,同时也在甄别风险中的动态发展。
如果新三样看的还不够清楚,那么“旧三样”的电视情况,可以给人更多的启发。
中国生产了1.4亿万台电视。中国只有不到4000万台的需求量。美国每年有5000台电视需求量。
2019年中国出口彩电占美国进口彩电市场份额超60%,墨西哥占比30%;而到2022年,墨西哥出口彩电提升至60%,还有10%来自越南。中国出口彩电占美国进口彩电市场份额,只有20%以内。
然而,中国制造也完成了布局,海信和TCL在这里有巨大的工厂生产电视,出口美国。中国电视,继续实现了曲线出口。实际上,跨国公司都是如此开展全球业务。例如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厂家韩国三星,在墨西哥就拥有它产能最大的工厂。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一场系统性的“再出海”战略,正在呼之欲出。
中国以前最熟悉的产品输出,正在迎来新的内涵。以前出口的产品,已经是被定义过的。而新三样产品,由于处于领先位置,因此面临着一个重新定义产业的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单价,已经从五年前的3500美元,到现在的2.3万美元,本身已经经历了巨大的提升。吉利领克的插电混合动力,就主要是面向西欧市场。2022年领克销售18万辆,近4万辆都是出口,近60%都是电动汽车。而极星、SMART则主要出口欧美,也是对纯电产品接受度最高的国家。但对于东南亚而言,小批量、油耗低则是主流,传统车和混合动力车需求度更高。吉利在马来西亚推出的品牌“宝腾”汽车,都是进行过重新设计以适合本地的使用特点。同样,在海外市场,天合光能作为海外销售额占比60%的企业,要致力于打造全球品牌,必然要跟当地需求紧密结合。同样,中创新航的储能产品发展也非常迅速,对于个人用的户储,大量都在欧洲、澳洲和北美,这都需要对本地的方式有着很好的观察。
在重新定义产品的同时,也需要重新定义制造方式。中创新航将电池材料的设计与制造结合在一起考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池制造工艺。这些创新都会带来产品上的竞争力。
然而,为了应对全新的局面,供应链出海,已经成为提高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方式。2022年年底,中国四家光伏受到了美国商务部的反规避调查。为了应对美国的关税,中国光伏企业把最后的组装厂放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然后再进行出口。但现在这种“曲线出口”的方式,也受到挑战。由于它的供应链如电池片是来自中国,而类似银浆、玻璃、背板等辅料也是来自中国。这都引起了美国商务部的警惕。可以说,美国对中国制裁的手术刀切口是狭长而深入,已经开始针对性地转向了供应链。而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只有供应链集成出海,才能应对这种挑战。
宗申摩托有70%的销售都在海外,在泰国也有工厂。但它到泰国建立摩托车厂时,会发现没有配套厂商。在泰国本地为本田配套的供应链,往往不会提供使用,或者成本价格很高昂。一个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得重新去建立供应链。可以从本地,也可以从中国带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至关重要。因此,现代生产服务体系,也要同时跟随出海。
需要有丰富的服务制造的体系,才能为制造业保驾护航,让能打的勇士企业家,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我们最缺乏的意识。供应链出海,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产业公地作为共同支撑。
中国的工程机械除了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欧洲市场也落地生根。无论是三一重工,或者徐工,都收购了德国工程机械品牌。例如三一收购的德国大象(普茨迈特)的品牌,运行一直很好。但是,工程机械行业非常依赖租赁这种业务。而中国在当地的银行,对工程机械支持很少,而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业务如贷款。但优秀的企业需要的不是贷款,而是租赁金融业务。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卡特彼勒,租赁业务就非常好,跟银行业务鱼水相融。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之龙出海之后,很多手脚是被捆绑的。只要建立现代生产服务体系,伴随蛟龙上天入海。那才能更好地建立竞争力。
识别风险,不要光盯着国外设置的障碍,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也可能是风险的组成部分。汽车轻量化离不开一体化压铸。而国内有十余家上市公司,都齐刷刷地出现在墨西哥,迎接新一轮电动汽车投资热。中国动力电池厂家,也都在全球各地设立工厂。那么中国制造也需要有积极的政策,配套“再出海”战略。
这其中,制造规则的输出,也非常重要。理论上,一个国家掌握了产能,就掌握了规则。对于新产能,尤其如此。但目前看来,新三样在定义标准,定义评价体系这一方面,还需要尽快补上。国内一家头部的动力电池厂有50多种型号。这一点,对于企业其实也非常不利。企业各家工厂的产线之间,不能互换,这就很容易造成产能浪费。而且,它对上游装备也非常不利。上游机器制造商,疲于应付各种类型的新产品,而无法静心对机器做更好的优化。
反观德国,尽管在汽车、电池双双落后的情况下,大众汽车依然进按部就班地行了电芯标准的定义,期待主导未来动力电池标准。
应对这些挑战,都需要有一种现代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包括行业智库、咨询服务。这意味着中国出海作战方式一定要修改。从单兵作战,改成“合成营”的方式。“合成营”是军事作战改革的一种里程碑。以前打仗,作为基本作战单位的营,是没有炮火,没有工兵,那是总部才有的。但有了合成营,炮兵和工兵都下放到营部,就拥有强大的机动性特点。现代生产服务体系,就是一种合成营。
中国需要“合成营”的生产服务体系,系统性建立“再出海”的供应链综合作战能力。
全新的打法
发达地区一方面在电光锂“新三样”方面高度依赖中国,另一方面也在通过政策和技术壁垒,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这让人在思考中国产业的不可替代性,是否足够高?
可以说,追求不可替代性,是一种狭隘的市场思维。它未必要出现在优秀企业的战略清单里。中国新三样并没有追求不可替代性,也没有寻求去限制别人的发展。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再出海”制造,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将领先一步的优势,锻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次企业要在全球当链主,就是跟高手过招,就要玩出新高度。要主动跟国外企业,形成供应链缠绕,无法分离。
一家国外电视台拍摄的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全球各个贫穷地区的孩子们都是怎么翻山越岭去读书的。在阿根廷、墨西哥等路况特别不好的山路上,颠簸着一辆辆“金领结”标志的车。这就是美国通用雪佛兰。然而,除了标志,这辆车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其实都是来自广西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而这里面的电线电缆,就是由河南鹤壁市的一家制造商,在柳州设立的工厂所提供。这就是国际供应链组合的胜利,它规避了很多规则的壁垒。中国制造元素,借船出海,不动声色地出现在海外的各个角落。那么,上汽通用五菱,这六个字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再出海”的内涵。它是由上汽集团、美国通用和柳州五菱集团联合建立的股份公司。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跨国股权混改的公司制度。它可以借助这种身份,在全球市场,跟日系车、跟德系车的汽车进行争夺。而它赢回来的产值,就是上海的、广西的、河南的,还有很多其他地区都是受益者。
同时中国制造,也要善于总结经验,要跟优秀企业去取经,将中国制造的骨头,融入到发达国家的肉里去,骨肉相连不分离。中国的跨国企业的并购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天合光能收购英国的光伏电站,收购西班牙的光伏支架。吉利的国际并购早已为人所熟悉,收购沃尔沃、收购路特斯汽车等,极大推动了中国汽车的全球化进程。
同样,联想集团,它在海外的销售额占比达到78%。这真的是惊人的数字。而且它的制造产能,90%是在中国大陆。这种“制造在内、销售在外”的品牌发展,是中国制造非常需要的一种形态。而联想要去覆盖全球180个国家地区的渠道,这里面会一次次地掉进去多少坑。这些坑就是隐蔽的地雷阵,后面的人会继续掉进去。如果把这些坑,都罗列出来,中国企业哪怕避开这些坑的一小半,那也能确保领先的优势。
很显然,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联想集团的全球化知识,都可以成为中国新三样为代表的制造“再出海”的参考指南。
对比一下,以减少浪费为目的的“精益制造”模式,风靡全球。它最早是来自丰田汽车的制造实践。但日本将这种生产方式的文化,进行了“国有化”,成为日本国家的制造标签。整个日本的国家制造,都因为一家汽车的生产方式而获得受益。
将一个企业的知识,变成一个行业的经验;将一个行业的经验,变成一个国家的能力。超越企业的体验,成为国家财富。
这将是中国制造锻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外贸“新三样”带来的新制造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