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平车总是跳扣怎么办,
标准股份(600302)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营业务
公司是我国主要缝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为服饰、箱包、家具、汽车内饰等产业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公司运营“标准”、“威腾”、“海菱”三大品牌,在中国和德国拥有两大研发团队,在西安、苏州、上海有三大生产基地,为宽领域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服务。
报告期公司实行营销统管,由总部对西安、苏州、上海、德国四个营销团队进行统一管理,根据产品序列、品牌、服务的领域统一进行品牌和市场规划,全面落实“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市场理念和“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由出售单一缝制设备的供应商向环境与服饰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为用户提供设备、工程、运营、服务、金融、供应链、智能化等七大增值服务。
公司的供应链业务是公司从采购端开始至最终的销售端全程介入执行,贯穿采购、仓储、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供应链条。公司将货物从采购端的资源方转移到仓储地,再由公司销售给下游的终端客户,货物流转主要采用汽车运输和火车运输。
供应链业务管理过程中提供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上游采购端和下游销售端。对上游采购端的资源方来说,公司主要提供了销售支持,拓宽了资源方的销售区域及销售渠道,有助于保障上游资源方的正常生产。同时,因先款后货的付款模式,保障了上游资源方的资金及时回笼。对下游销售端的终端客户来说,公司凭借资源组织能力,为终端客户提供保质、足量的资源满足其需求,有助于保障终端客户的正常生产,并且可以利用不同区域的商品差异,通过集中采购和资源整合帮助终端客户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对先货后款的终端客户而言,利用账期可以有效降低资金压力。
(二)行业情况
宏观形势:2022年上半年,受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刺激政策减弱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明显放缓。2022年6月,世界银行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4.1%下调至2.9%,WTO预测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3%;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但依然具有较强发展韧劲。2022年上半年,在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尤其是上海等地受影响的情况下,我国依然实现了2.5%的GDP增速,表现出强劲韧性。
下游产业:下游服装市场方面,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卡点、国内外市场预期转弱等阶段性下行压力持续增强影响,我国服装行业生产发生小幅波动,内销降幅加深,出口增速放缓,经济运行严重承压。1-4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增速比2021年同期放缓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产量77.52亿件,同比增长5.64%,增速比2021年同期放缓18.23个百分点。
缝制设备行业产销:下游行业增长遇阻,设备采购下降,带来缝制设备行业同步萎缩。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4月行业销售产值66.79亿元,同比下降6.7%;利润4.92亿元,同比下降2.93%。行业百家重点整机企业累计产量248.33万台,同比下降8.06%,其中工业缝纫机生产160.23万台,同比下降16.29%;累计销量275.57万台,同比下降6.26%,其中工业缝纫机销量198.36万台,同比下降4.27%;与2021年相较,整机库存131.17万台,同比增加112.4%。
缝制设备行业出口:出口方面,欧美等国家的服装消费需求依然较为旺盛,东盟、南亚等重点国际市场服装、制鞋加工业产能继续扩张,海外缝制设备采购需求持续释放,我国缝制设备出口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5月我国缝制机械产品累计出口额13.8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7%;其中,工业缝纫机出口量213万台,出口额7.6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83%和29.35%。受疫情多发、俄乌冲突以及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部分海外市场需求持续下滑,我国缝制机械产品前5月出口增幅较较一季度末放缓4.87个百分点。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2年上半年,在公司董事会的带领下,公司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同心协力,聚焦战略转型,积极践行“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市场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运营水平,推动公司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坚决推进“归零赛马”和“目标考核”机制,以制度推动目标的实现
公司积极学习“陕鼓模式”,引入落实“归零赛马”和“目标考核”机制,不断增强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公司战略转型、市场开拓及生产经营的推进和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坚决推进“归零赛马”和“目标考核”机制,将马队绩效与个人绩效结合,共同作用于月度薪酬。根据月度目标完成情况,对各马队采取黄绿灯预警机制,督促整改且与绩效挂钩,做到人人为经营结果负责。对马队办公会安排的工作事项进行跟踪督办,将结果作用于马队高管考核。
2、坚持市场和成本导向多措并举,提高缝制机械业务的运营质量
公司主营业务持续不景气的原因主要是母公司面向薄料领域的产品在成本方面不具优势,毛利率较低。针对母公司存在的问题,公司采取多项措施提高运营质量。在生产方面,通过合理调配生产人员、优化生产工艺、严控机物料消耗、重点工序集中生产等措施,下大力气控制生产环节成本,努力推动生产环节盈亏平衡的逐步实现。在销售方面,以市场开拓为纲,对销售部门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使其职能更接近一线,更能匹配市场营销实际状况,更能有效发挥销售的整体协同效应;对物联网项目进行梳理复盘,形成具有一定推广复制能力的模式,从提供单一产品向系统服务转变,不断提高市场拓展能力。在库存方面,严格执行以销定产,在满足正常销售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新增库存;同时加快对历史存货的梳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分阶段消化清理,降低资金占用。
报告期内,数字化产品单元荣获西安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装备总装中心分会、GC6920A装配小组和精工分会加工组,分别荣获西安市轻工纺织工会“梦桃式优秀班组”荣誉称号。
3、强化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建设
公司研发系统贯彻“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理念,围绕客户需求,统筹产品规划,发挥各业务板块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研发进程。服装领域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优势,在多电机驱动控制技术应用方面推出GC6920F、GC6927MD、GC6927MD-B10等三款智能多轴平缝机批量上市;GC6930微油平台智能平缝机系列已完成原理样机试装及测试;步进款GC9双针机项目已完成方案讨论,进入样机试制阶段。
厚料领域方面,加大自有知识产权的研发力度,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改进和完善厚料拳头产品质量和技术,整合标准欧洲、标准菀坪、临潼本部、标准自动化等研发力量推出新一代VETRON6000机型;联合四地技术开发的VETRON4000平板式三同步厚料平缝机完成产品系列化,得到国内、外销售认可,满足目标市场需要,为下一步转化其他全系列机型打好技术及市场基础,加快公司产品的升级换代进度。
自动化定制方面,围绕汽车内饰领域为客户提供智慧绿色的系统解决方案,所研发的汽车遮阳帘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项目得到用户的高度认可,并多次中标拿到订单,AUTOSEAMNG项目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等技术应用研究,目前完成软件测试和优化改进工作;与某公司展开的机械臂3D机器人协作项目完成机器人的安装调试。
网络化方面,加大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协作业务,拓宽标准智云系统的应用场景。已完成国内企业智能化车间改造服务项目落地;厚料版物联网已通过欧洲佛吉亚公司的产线测试,多款新机型已实现数据传输对接,达到批量生产条件。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机械臂3D冷贴条密封技术荣获德国法兰克福Texprocess2022国际纺织品及柔性材料缝制加工展览会“技术创新大奖”,自2011年以来,实现该奖项的六度蝉联,保持全球行业获奖数量最多的记录;《标准智能生产管理项目》获批第二批陕西省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GC6系列计算机控制高速平缝缝纫机》通过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组织的平缝机类产品标准评估,获得企业标准“领跑者”证书;GC6920F-MD3、GC6801MD3两款智能平缝机获得领跑者标识;重新申请国家级高新企业认定通过。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9项,截止目前,公司拥有有效专利336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参与起草上级标准2项。
4、推动供应链业务合规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根据供应链业务前期实践及经验,公司对供应链业务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优化和整改。基于业务实际情况,公司完善、优化了《项目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业务流程管理办法》、《物资存货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对客户准入、客户授信、合同拟定、合同审批、合同签订、付款申请、发货申请、结算、挂账、开票、回款十一个环节进行优化细化。经过实际项目运行验证,有效加强了项目整体风险控制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供应链业务运行正常,未发生新增逾期情形。
对于供应链业务涉及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沈阳北方煤炭市场有限公司、陕西长庆汽车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三项逾期应收账款通过催收效果未达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决定对上述三项逾期应收通过诉讼方式强化清欠,先后委托律所代理诉讼,法院均已受理立案。目前,公司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财产保全,切实维护和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
5、坚定战略转型,拓展新业务新市场
始终坚持“用户永远是对的”市场价值观和“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市场理念,通过聚焦用户需求及需求变化,坚定推动公司从出售单一缝制设备的供应商向环境与服饰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跟进并策划多个系统方案和系统服务项目,其中陕西某项目、云南某项目已完成测试交付。通过设备、人员、加工能力等资源的匹配,拓展了大集团协同加工业务,零件类产品加工服务能力和盘柜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业务量也有一定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行业与市场的风险
缝制设备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公司产品主要服务于服饰、箱包、家具、汽车内饰等产业领域,上述产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波动及变化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国内已成全球缝制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较大比例的产品用于出口。公司产品的外销占比在50%左右,国外疫情防控形势、国际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的景气程度的变化,以及已存在的贸易摩擦和可能产生的其他贸易摩擦,都将影响到公司产品的出口。
公司实施“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为客户提供以环境与服饰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的设备、工程、运营、服务、金融、供应链、智能化七大增值服务,产业链的延伸有助于削弱市场经济形势和行业变化对公司产生的不利影响。
2、汇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产品远销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等地区,在出口贸易中公司采取的主要结算货币为美元和欧元,境外子公司经营结算货币主要为欧元,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汇兑损失,进而影响盈利水平。
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加大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范围,进而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3、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公司缝制机械的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在80%以上。上游原材料行业受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公司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等价格上涨,影响公司的利润空间。
4、财务风险
公司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比较高,造成资金占用,同时存在坏账和跌价损失的风险。
公司贯彻落实“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市场理念,完全践行以销定产,严格控制新增库存,有效压缩现有库存,逐步化解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
5、固定成本上升的风险
公司临潼生产基地的搬迁基本完成,但尚未签订具体的协议。后续根据协议的签订情况,公司的固定资产及其折旧可能会增加,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1+7”业务模式的引领下,积极拓展新业务,以增量化解固定成本的上升。
6、供应链业务的风险
供应链业务对人才素质、风险控制体系、融资能力等要求较高,标准供应链将加强上述能力建设,确保供应链业务平稳持续发展。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研发平台、多元品牌等方面形成了诸多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变化。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营业务
公司是我国主要缝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为服饰、箱包、家具、汽车内饰等产业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公司运营“标准”、“威腾”、“海菱”三大品牌,在中国和德国拥有两大研发团队,在西安、苏州、上海有三大生产基地,为宽领域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服务。
报告期公司实行营销统管,由总部对西安、苏州、上海、德国四个营销团队进行统一管理,根据产品序列、品牌、服务的领域统一进行品牌和市场规划,全面落实“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市场理念和“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由出售单一缝制设备的供应商向环境与服饰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为用户提供设备、工程、运营、服务、金融、供应链、智能化等七大增值服务。
公司的供应链业务是公司从采购端开始至最终的销售端全程介入执行,贯穿采购、仓储、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供应链条。公司将货物从采购端的资源方转移到仓储地,再由公司销售给下游的终端客户,货物流转主要采用汽车运输和火车运输。
供应链业务管理过程中提供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上游采购端和下游销售端。对上游采购端的资源方来说,公司主要提供了销售支持,拓宽了资源方的销售区域及销售渠道,有助于保障上游资源方的正常生产。同时,因先款后货的付款模式,保障了上游资源方的资金及时回笼。对下游销售端的终端客户来说,公司凭借资源组织能力,为终端客户提供保质、足量的资源满足其需求,有助于保障终端客户的正常生产,并且可以利用不同区域的商品差异,通过集中采购和资源整合帮助终端客户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对先货后款的终端客户而言,利用账期可以有效降低资金压力。
(二)行业情况
宏观形势:2022年上半年,受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刺激政策减弱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明显放缓。2022年6月,世界银行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4.1%下调至2.9%,WTO预测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3%;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但依然具有较强发展韧劲。2022年上半年,在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尤其是上海等地受影响的情况下,我国依然实现了2.5%的GDP增速,表现出强劲韧性。
下游产业:下游服装市场方面,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卡点、国内外市场预期转弱等阶段性下行压力持续增强影响,我国服装行业生产发生小幅波动,内销降幅加深,出口增速放缓,经济运行严重承压。1-4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增速比2021年同期放缓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产量77.52亿件,同比增长5.64%,增速比2021年同期放缓18.23个百分点。
缝制设备行业产销:下游行业增长遇阻,设备采购下降,带来缝制设备行业同步萎缩。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4月行业销售产值66.79亿元,同比下降6.7%;利润4.92亿元,同比下降2.93%。行业百家重点整机企业累计产量248.33万台,同比下降8.06%,其中工业缝纫机生产160.23万台,同比下降16.29%;累计销量275.57万台,同比下降6.26%,其中工业缝纫机销量198.36万台,同比下降4.27%;与2021年相较,整机库存131.17万台,同比增加112.4%。
缝制设备行业出口:出口方面,欧美等国家的服装消费需求依然较为旺盛,东盟、南亚等重点国际市场服装、制鞋加工业产能继续扩张,海外缝制设备采购需求持续释放,我国缝制设备出口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5月我国缝制机械产品累计出口额13.8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7%;其中,工业缝纫机出口量213万台,出口额7.6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83%和29.35%。受疫情多发、俄乌冲突以及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部分海外市场需求持续下滑,我国缝制机械产品前5月出口增幅较较一季度末放缓4.87个百分点。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2年上半年,在公司董事会的带领下,公司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同心协力,聚焦战略转型,积极践行“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市场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运营水平,推动公司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坚决推进“归零赛马”和“目标考核”机制,以制度推动目标的实现
公司积极学习“陕鼓模式”,引入落实“归零赛马”和“目标考核”机制,不断增强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公司战略转型、市场开拓及生产经营的推进和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坚决推进“归零赛马”和“目标考核”机制,将马队绩效与个人绩效结合,共同作用于月度薪酬。根据月度目标完成情况,对各马队采取黄绿灯预警机制,督促整改且与绩效挂钩,做到人人为经营结果负责。对马队办公会安排的工作事项进行跟踪督办,将结果作用于马队高管考核。
2、坚持市场和成本导向多措并举,提高缝制机械业务的运营质量
公司主营业务持续不景气的原因主要是母公司面向薄料领域的产品在成本方面不具优势,毛利率较低。针对母公司存在的问题,公司采取多项措施提高运营质量。在生产方面,通过合理调配生产人员、优化生产工艺、严控机物料消耗、重点工序集中生产等措施,下大力气控制生产环节成本,努力推动生产环节盈亏平衡的逐步实现。在销售方面,以市场开拓为纲,对销售部门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使其职能更接近一线,更能匹配市场营销实际状况,更能有效发挥销售的整体协同效应;对物联网项目进行梳理复盘,形成具有一定推广复制能力的模式,从提供单一产品向系统服务转变,不断提高市场拓展能力。在库存方面,严格执行以销定产,在满足正常销售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新增库存;同时加快对历史存货的梳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分阶段消化清理,降低资金占用。
报告期内,数字化产品单元荣获西安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装备总装中心分会、GC6920A装配小组和精工分会加工组,分别荣获西安市轻工纺织工会“梦桃式优秀班组”荣誉称号。
3、强化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建设
公司研发系统贯彻“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理念,围绕客户需求,统筹产品规划,发挥各业务板块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研发进程。服装领域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优势,在多电机驱动控制技术应用方面推出GC6920F、GC6927MD、GC6927MD-B10等三款智能多轴平缝机批量上市;GC6930微油平台智能平缝机系列已完成原理样机试装及测试;步进款GC9双针机项目已完成方案讨论,进入样机试制阶段。
厚料领域方面,加大自有知识产权的研发力度,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改进和完善厚料拳头产品质量和技术,整合标准欧洲、标准菀坪、临潼本部、标准自动化等研发力量推出新一代VETRON6000机型;联合四地技术开发的VETRON4000平板式三同步厚料平缝机完成产品系列化,得到国内、外销售认可,满足目标市场需要,为下一步转化其他全系列机型打好技术及市场基础,加快公司产品的升级换代进度。
自动化定制方面,围绕汽车内饰领域为客户提供智慧绿色的系统解决方案,所研发的汽车遮阳帘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项目得到用户的高度认可,并多次中标拿到订单,AUTOSEAMNG项目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等技术应用研究,目前完成软件测试和优化改进工作;与某公司展开的机械臂3D机器人协作项目完成机器人的安装调试。
网络化方面,加大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协作业务,拓宽标准智云系统的应用场景。已完成国内企业智能化车间改造服务项目落地;厚料版物联网已通过欧洲佛吉亚公司的产线测试,多款新机型已实现数据传输对接,达到批量生产条件。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机械臂3D冷贴条密封技术荣获德国法兰克福Texprocess2022国际纺织品及柔性材料缝制加工展览会“技术创新大奖”,自2011年以来,实现该奖项的六度蝉联,保持全球行业获奖数量最多的记录;《标准智能生产管理项目》获批第二批陕西省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GC6系列计算机控制高速平缝缝纫机》通过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组织的平缝机类产品标准评估,获得企业标准“领跑者”证书;GC6920F-MD3、GC6801MD3两款智能平缝机获得领跑者标识;重新申请国家级高新企业认定通过。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9项,截止目前,公司拥有有效专利336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参与起草上级标准2项。
4、推动供应链业务合规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根据供应链业务前期实践及经验,公司对供应链业务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优化和整改。基于业务实际情况,公司完善、优化了《项目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业务流程管理办法》、《物资存货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对客户准入、客户授信、合同拟定、合同审批、合同签订、付款申请、发货申请、结算、挂账、开票、回款十一个环节进行优化细化。经过实际项目运行验证,有效加强了项目整体风险控制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供应链业务运行正常,未发生新增逾期情形。
对于供应链业务涉及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沈阳北方煤炭市场有限公司、陕西长庆汽车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三项逾期应收账款通过催收效果未达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决定对上述三项逾期应收通过诉讼方式强化清欠,先后委托律所代理诉讼,法院均已受理立案。目前,公司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财产保全,切实维护和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
5、坚定战略转型,拓展新业务新市场
始终坚持“用户永远是对的”市场价值观和“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市场理念,通过聚焦用户需求及需求变化,坚定推动公司从出售单一缝制设备的供应商向环境与服饰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跟进并策划多个系统方案和系统服务项目,其中陕西某项目、云南某项目已完成测试交付。通过设备、人员、加工能力等资源的匹配,拓展了大集团协同加工业务,零件类产品加工服务能力和盘柜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业务量也有一定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行业与市场的风险
缝制设备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公司产品主要服务于服饰、箱包、家具、汽车内饰等产业领域,上述产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波动及变化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国内已成全球缝制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较大比例的产品用于出口。公司产品的外销占比在50%左右,国外疫情防控形势、国际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的景气程度的变化,以及已存在的贸易摩擦和可能产生的其他贸易摩擦,都将影响到公司产品的出口。
公司实施“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为客户提供以环境与服饰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的设备、工程、运营、服务、金融、供应链、智能化七大增值服务,产业链的延伸有助于削弱市场经济形势和行业变化对公司产生的不利影响。
2、汇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产品远销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等地区,在出口贸易中公司采取的主要结算货币为美元和欧元,境外子公司经营结算货币主要为欧元,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汇兑损失,进而影响盈利水平。
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加大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范围,进而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3、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公司缝制机械的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在80%以上。上游原材料行业受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公司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等价格上涨,影响公司的利润空间。
4、财务风险
公司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比较高,造成资金占用,同时存在坏账和跌价损失的风险。
公司贯彻落实“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市场理念,完全践行以销定产,严格控制新增库存,有效压缩现有库存,逐步化解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
5、固定成本上升的风险
公司临潼生产基地的搬迁基本完成,但尚未签订具体的协议。后续根据协议的签订情况,公司的固定资产及其折旧可能会增加,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1+7”业务模式的引领下,积极拓展新业务,以增量化解固定成本的上升。
6、供应链业务的风险
供应链业务对人才素质、风险控制体系、融资能力等要求较高,标准供应链将加强上述能力建设,确保供应链业务平稳持续发展。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研发平台、多元品牌等方面形成了诸多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