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9000B 报E220 怎么复位
在中国缝机行业里,浙江中森算是日子过得不错的,尤其是在如今“风大雨大”的艰难时期。作为特种机领域里的“老法师”,中森的暗缝机和埋夹机产销量都早已世界第一,但是“隐形冠军”也有“隐形冠军”的烦恼。
不久前我们在台州调研,见到了中森缝纫机董事长陈彬和销售总监梁湛。陈董事长是销售出身,低调、谦逊,平日里很少抛头露面。他虽自谦为一个佛系“作坊主”,但企业做了23年,没有一点敢闯敢干、创新精进的企业家精神,也绝对走不到今天。
聊起中森的创业、产品研发和行业竞争,陈彬和梁湛娓娓道来,言语中肯而不乏理性。中国缝机行业几十年风风雨雨,中森也是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创业23年来,中森从家用暗缝机起家,再涉足工业暗缝机、埋夹机、辘脚机、打扣机等几大系列,它经历过的所有的成功与失败、喜乐与烦恼,都是缝机行业几十年艰辛奋斗历程的映射和体现。
“有人说我们是世界冠军,但这个‘冠军’太脆弱了。”陈彬说,“冠军”是要凭实力的。我们其实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话从何说起呢?
1999年10月12日,中森公司第一台桌上型暗缝机下线,开启了中森缝机制造业的第一步。
暗缝机是特种机中的特种机。在这个极细分领域,中森早已成为国内的“王者”。
这个产品太特殊了,特殊到中森每年只做五六千台,就已经顶到了行业天花板(全球平均需求量也就八九千台)。而且尴尬的是,随着近些年基础产品的利润持续下滑,中森不得不持续在利润更高的高端机型发力,才能将丢掉的利润一点点补回。
埋夹机也是如此。这个品类,中森十几年前就做到产销量世界第一,但全球需求量就那么大(平均一万多台),而且因为中高端产品(927、928款,以及9588系列和9688系列)售价的此消彼长,结果中森做来做去,近几年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
为了突破这一困局,中森近几年来在钉扣自动化和牛仔自动化领域持续发力,以新品带动利润增长。比如自动辘脚机、9688系列高速埋夹机以及自动卷袋口机等,成为其继暗缝机和埋夹机系列之后的拳头产品。
梁湛说,我们的定位很简单,现在在做的每一款机器,都必须要做到行业前两位,这样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像中森这样的稳健企业都在为“生存下去”而奋斗,可见整个行业的竞争之巨、内卷之烈。
一位业内人士曾痛心疾首地跟我讲,他当年刚入行的时候,一台普通的平车都要卖到八九千乃至上万元,可短短几年时间之后,现在2000元左右就能买到。
缝纫机的技术含量其实并不低。比如铜套、机壳,两个热胀系数不同,油温一高会不会渗漏?从旋转到摆动再到送料,一台缝纫机的运转要经过十几种变化,需要高精确度的配合。一台特种机如果不连螺丝的话,单单标准件就需要一两百个,如果连上螺丝,零配件要三四百个。平车的零配件就更多了。
这种对精度要求很高的精密机械,做到如此低的成本,还实现了批量化,放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难以想象的。这一方面佐证了中国制造业蕴含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业内卷化的根源。
在暗缝机领域,中森略显幸运。因为这个“蛋糕”现在太小了,大厂看不上小厂干不了,经过洗牌,最终形成了全球除德国士多宝、环宇之外,国内主要以中森为主的市场格局。正因为大厂看不上,但客户也有零星需求,中森于是成为国内各品牌厂商和外贸公司的整机贴牌商。这是中森的竞争力底座,也是它赖以生存的屏障。
但是现在中森也很苦恼,尽管有暗缝机和埋夹机托底,但它在钉扣机和牛仔自动化等新品类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自己的“研速”跟不上同行的“仿速”。二是越来越多的中型厂开始向特种机方向转型。
先说第一个压力。虽说中森最早也是通过仿重机和兄弟的特种机而起家,但是当全球缝制机械行业仅剩那么几个玩家的时候,大家都会回归到管理、文化、公司治理等等方面的正规化。研发也是一样,就是要从模仿转向自主研发创新。
因为中森的增长要靠新产品拉动,所以持续不断地研发就成为它躲不过去的发展路径。但是真正一门心思搞研发又何其艰难。随着技术迭代越来越快,你不仅要冒着投入巨大成本无法收回的风险,而且还必须防着躲着,尽最大能力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陈董事长如今亲自主导中森的研发,尤其是打扣机系列。他说,研发其实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思维层面。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更艰难的还是如何保护好研发成果。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新品一出来就有人仿。如果要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其他人稍微改一下就可以堂而皇之上市销售。如果要申请发明专利,通常三四年才能批下来。在迭代越来越快的缝机行业,三四年之内这个款式可能就已被淘汰。
当然,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视。以前中森不懂申请专利保护,对侵权者睁只眼闭只眼,主要怕麻烦。现在整个公司从上到下都很重视专利保护,也在学习相关知识。这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言,是一个好现象。
再说第二个压力。面对着强者恒强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很多中型缝纫机厂商普遍面临转型压力,其中有很多开始选择转向特种机。除了中森近乎垄断的暗缝机和埋夹机之外,只要能上量的品类,都将面临来自新玩家的竞争。
以打扣机为例。梁湛说,以前广东那边一台可以卖到3万多,现在15家厂商涌进来,价格已经跌到一万出头了。“接下来肯定还会下滑”。
这其实就是中国缝制设备市场的现状。市场容量就那么大,只要有利润能上量,大家就蜂拥而上。因为在我们的文化深处,并不是那么支持共存、多元,而是成王败寇,“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就迫使像中森这样的细分厂商不断创新求变,努力做到在市场上销售一代,自己准备一代,还在研发一代。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和模仿者的赛跑中,不单单要跑得快,还要学习如何抢跑。
很长时间以来,改装型研发一直成为行业主流。今天加个“拖轮”功能,明天加个“剪线”功能,根据服装工艺的要求,做一些渐进式的创新。而真正具有原创价值的创新产品,可谓凤毛麟角。
中森即使在暗缝机和埋夹机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与德国同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中森暗缝机的目标也很明确,一是确保在中低端市场的份额;二是在现有品质基础上再提升一个等级,追上德国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精度。
陈彬董事长说,研发永无止境。比如埋夹机,日本重机前十年基本上没有更新的开发,但是现在它又开始研发了。“它原来的埋夹车是3500转,今年新出了一款是5500转。我们同样也在不断研发,埋夹车从3000多转到4000多转再到5000多转都有。”
品质提升也永无止境。为什么日本缝纫机的价格可以是我们的几倍?举个简单的例子,按照严格的品控要求,所有的零件都要清洗、烘干,能做到这一点的有几家?越多的细节流程,就意味着越多的成本投入。所以有人说,如果把中国的缝纫机和日本的缝纫机放在一起PK,各挑一台都差不多,但各挑一批就差很多。差异就在细节里。
中森在细节把控上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它拥有零件车间和机壳车间,除了喷漆之外,其它的基本上是一条龙。这样一方面能够把控品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快地推进研发。
我问陈董事长:中森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他回答: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日积月累的经验。“我们坚持那么多年,就做一两样产品,包括对它们的了解,对工艺的了解,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东西。有积累才能有创新。因为缝纫机行业未来会进入专利的竞争。所谓专利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当下经济周期调整再加上疫情导致雪上加霜,让缝机行业直面一个毫无悬念的寒冬。陈彬董事长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也做好了迎接最坏结果的准备。
作为一个大厂配套商,其实中森的日子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只有当中国只剩下一家缝纫机厂的时候,中森才会自然消亡。因为它是靠众人拾柴火焰高的。
陈董事长说:“五年之后你再来,如果中森还在的话,说明我们会熬过寒冬。”
我想说的是,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支撑中国缝机行业迈向下一个春天的最根本的源泉,就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奋斗者和创造者。他们自有韧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韧性不仅仅是坚韧,也是一种柔韧,是适者生存、不仅不畏惧变化而且主动拥抱变化、创造变化的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衷心希望,我们的缝机行业也能众人拾柴火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