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奇LZ-2290A-SS-7出现叹号是什么原因、针车没卡住:电路板换过没问题
百联公司百“联”墙
2011年之前,它背靠常熟地区规模庞大的服装加工业,以ERP软件代理起家,然后自主开发软件,专注于服装行业的信息化服务。那时候,百联身上的标签是软件。
然而它很快就发现,纯软件的生产管理方式不仅见效偏慢,而且可视化程度不高,很难去评估上线后给客户带来的效率提升。换句话说,客户各层级的管理者其实很难看到这种无形的价值输出。
当时,国内服装企业刚开始引入精益生产的单件流模式(one piece flow),各工位生产是有序衔接按节拍走的,百联管理层于是在2011年投资成立一家设备企业,也就是现在的常熟百联自动机械有限公司,主要希望通过研发一些自动化设备,再结合后台的管理系统,以这种方式,帮助服装企业真正去实现快速的管理和效率提升。
一开始,他们研发了一些单件流的自动化设备,比如推框的节拍流水线。当时,百联为波司登精益生产的改造、信息化和硬件推广做了很多尝试,客户也看到了成效,但是节拍流水线这款产品基本上做了半年之后,就被公司管理层认为整体生命力不强,或者说技术壁垒不够高而放弃。
后来,百联在与大客户波司登的共创之下,切入到羽绒填充这个极其细分的领域。
那是在2012年。它凭借自己的软硬件集成能力,推出了全球第一台自动充绒设备,既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充绒作业模式,也为自身摸索出一条在红海中找蓝海、在没缝隙的地方找缝隙的独特发展路径。
这是一种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对竞争对手来说,百联可以被模仿、被追随,但极难轻易被超越.持续深耕细分领域,直到触及天花板
一个好产品从无到有,一般经历两个过程,一是从0到1,这个过程最痛苦,考验的是眼光、韧劲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运气。二是从1到N,考验的则是可持续的迭代和改进能力。
百联自动充绒机的诞生和进化,也没有脱离这个普适规律。
最初,研发团队并不知道这款机器应该长成什么样子,仅仅是基于对其功能和性能的设想,而随手画了一张结构图,就一个四四方方的箱体图,再加几个方块,构成了百联第一代产品的雏形。这个基础外形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百联全自动充绒机产品
研发过程一波三折,充满了艰辛和折磨。
最初百联团队采用流量法来控制羽绒重量,虽然解决了充绒速度问题,但在重量方面无法满足客户要求。于是研发人员转而从称重的角度切入,经过三个多月努力,自动称重充绒机的雏形有了,但因为受到静电干扰,加装称重模块后的充绒机还是达不到客户的称量精度标准。当研发团队成功排除静电干扰之后,由于称重连接件与称体直接接触,称重精度仍然无法达到0.1g的误差要求。又经过日以继夜的技术攻关,百联研发人员在充绒机上开创无接触称重方法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称重充绒机才开始全面推向市场。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合作多年的波司登为百联提供了操作环境和测试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双方共创共赢的过程。波司登一线工人和管理层在应用中给出很多建议,百联则同步在技术上进行匹配,就这样一步步改善,最终产品性能甚至超越了客户需求。
基于来自客户全真的测试场景,百联的充绒机迭代速度非常快。在客户的工艺变化和对效率提升要求的推动下,百联充绒机称重的精度从0.1克的误差,进化到现在的0.01克误差,甚至一度还达到三位小数点误差的更高精度。同时,填充速度也从双循环迭代到八循环,现在一小时的纯理论速度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人工所能填充的极限。
百联公司专利墙
2013年,百联第一次作为缝制设备厂商亮相CISMA即一炮打响。那时候缝制机械行业还是传统“平包绷”的时代,这样一款细分领域的技术型产品确实让大家耳目一新。
CISMA很大程度上帮助百联打开了海内外市场,从此充绒机也就成为与百联如影随形的新标签。
很多百联人在谈到充绒机时,眼光里闪耀的都是自豪和荣耀。他们说,作为自动充绒机行业标准的主起草单位,百联研发高性能充绒机的更大意义,还在于给中国缝机行业增了光、添了彩。因为他们是在没有借鉴任何海外填充设备的情况下,实现了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而且在业务领域,还切切实实推动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服装填充的工艺改善,提升了整个操作环境的行业效率。
现代营销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曾说过:长期的成功,来自于持续专注在正确的事物上,每天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做出改进。百联就是这样,从创造性地设计研发出自动充绒机开始,之后不断改善、迭代,锻造出一种将自动化硬件和后台系统软件相集成的研发能力,并将这种核心能力延伸到其他领域,从而取得了长期而持续的成功。
在大行业中找小切口,在红海市场寻找高成长机会
百联董事长钱卫波
百联在自动充绒机领域的深度探索,离不开一个人。
他就是百联董事长钱卫波。或许因为是学市场营销出身的缘故,钱董事长对市场需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而且执行力超强。与众多成功的企业家一样,他身上同样有着坚忍不拔的特质,闪耀着企业家精神的光芒。
钱卫波的这些人格特质,一定程度上让百联这家企业深深打上了“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文化烙印。
无论是主打的充绒机还是之后陆续研发的全自动裁片编号机、自动发包机以及家纺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等,都反映出“百联公司的一个特点是,我们会去做一些细分领域里的创新性的东西,而不会去涉足那些完全直面竞争的产品”。
因此,尽管百联已经成为纤维填充领域无可置疑的领导者,但它其实已经逐渐将自身的研发优势尽可能地拓展到其它更具成长性的领域。
钱卫波说,充绒机作为百联的基础性业务,一定会确保一个绝对领先的市场占有率。现在百联的充绒机每年都会推出新功能,而且每两年也都会有一个大的机型迭代。但是现在整个市场已经从一个增量市场变成存量的更新,以百联现有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已经触及到了行业天花板。“因为即使是在业绩做得最好的一年,充绒机的营收也没超过一个亿。”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才能继续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增长。
百联智能物流领域产品
2017年,百联开始进入智能物流领域,推出第一台自动分拣设备。但真正开始深耕这个新领域,是在2019年下半年。
就像对充绒机领域的深耕一样,百联同样在物流行业的自动分拣领域抢到了先机。短短三四年时间,它就在大小件智能分拣细分领域,成为比较领先的供应商。这是一个有着几百亿市场规模、而且还在持续增长的大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仅2022年一年,百联在智能物流领域的业务量,事实上就已经超越了填充类设备的业务量。善于在大行业里找到细分的机会点,同时还能形成基于某种场景下的产品沉淀,这是百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从最早为服装行业的信息化赋能到后来的纤维填充行业的精耕细作,再到近几年介入智能物流的分拣系统,百联的跨界精准而老道。它的连续成功看似是一种运气,其实严格上来讲是一种必然。
因为“当一个公司和一个团队聚焦在某个行业或领域的时候,在正常情况下,一定能发现一些细分领域的商机和发展趋势” 。这里面离不开对行业的洞察,对客户痛点的把握,对自身执行力的把控,对专业性人才的培育,以及对细分领域的深耕。
百联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行业巨无霸都无法通吃市场,一定存在着大量缝隙和未被满足的需求等着你去发现,一定有不同于以往的产品做法、市场做法等着你去开拓,做出差异化。
在今天这个注重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大时代,一定是专注者生,创新者赢。